中國詩歌朗誦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攬 一作:覽;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銷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本詩是作者在宣州謝朓樓上的餞別之作。詩人感懷萬千,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和不平,感情回復跌宕,一波三折。語言明朗,似脫口而出,音調激越高昂。
2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3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是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詩前兩句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后兩句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襯托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動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中國詩歌朗誦篇2
1公無渡河
李白?〔唐代〕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開篇就將巨筆伸向了蒼茫遼遠的往古——“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詩中以突兀驚呼之語,寫它在霎那間沖決力量和氣勢的象征——橫亙天地的昆侖山;隨即挾著雷鳴般的“咆哮”,直撞“萬里”之外的“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北)。詩人只寥寥兩筆,就在“昆侖”、“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波滔天,堯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無數生民,茫茫荒古,頓時充斥了帝堯放勛的浩然嘆息:因為詩中用的是三言短句,這嘆息之音,聽來便愈加激切。
2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甫?〔唐代〕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杜甫作這首詩送好友嚴武,既贊美嚴武,也發出他自己“寂寞養殘生”的嘆息。詩意在送嚴武奉召還朝。詩人曾任嚴武幕僚,深得嚴武關懷,所以心中那種依依不舍的別離之情,不必再用言語解釋。這首詩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度,平直中有奇致,淺易中見沉郁,情真意摯,凄楚感人。
3李端公?/ 送李端
盧綸?〔唐代〕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掩淚 一作:掩泣)
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詩章,以一個“悲”字貫串全篇。首聯寫送別的環境氣氛,從衰草落筆,時令當在嚴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著寒風抖動,四野蒼茫,一片凄涼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中送別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離愁別緒。“離別自堪悲”這一句寫來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緊承上句脫口而出的,應接自然,故并不給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為此詩定下了深沉感傷的基調,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中國詩歌朗誦篇3
1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宋代〕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新綠 一作:花落)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村景色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本詩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交替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全詩所攝取的景物極為平淡,所描繪人物的活動也極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與人物相結合,動靜相間的寫作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農村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暮春風光。
2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宋代〕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錯喜歡 一作:空喜歡)
政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政入 一作:正入;圍子 一作:圈子;放出 一作:放過)
詩的內容很平常,讀來卻有一種新鮮感。它的佳處,就在于作者善于從日常生活里人們習見的現象中,敏感地發現和領悟某種新鮮的經驗,并用通俗生動而又富于理趣的語言表現出來,能給人以某種聯想與啟示。
中國詩歌朗誦篇4
1陳元方候袁公
劉義慶?〔南北朝〕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袁公
比較自負,問題刁鉆。如「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
元方
機智應變。如「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住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
2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宋代〕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給友人的詞作,上片寫景,借蕭瑟秋色、分飛雙燕暗喻別離之苦。下片抒情,用陸凱贈梅典故,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和渴望相見的迫切心情。全詞借景寓情,情感真摯深厚,格調悲涼深沉,語言清婉雅麗。
3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
蘇軾?〔宋代〕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云破。
路盡河回人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句。雙調,六十字。
中國詩歌朗誦篇5
1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唐代〕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心。(秋日 一作:秋入)
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此詩作于劉長卿旅居揚州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后,劉長卿長期居住的洛陽落入亂軍之手,詩人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秋日登高,來到吳公臺,寫下這首吊古之作。
2謝公亭·蓋謝脁范云之所游
李白?〔唐代〕
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3南鄉子·席上勸李公擇酒
蘇軾?〔宋代〕
不到謝公臺。明月清風好在哉。舊日髯孫何處去,重來。短李風流更上才。
秋色漸摧頹。滿院黃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爭開。盡是劉郎去后栽。
全詞,詞人表達了對舊太守的懷念,同時也是對新太守的激勵,因為未來提起的栽樹的“劉郎”,是現在的太守李常。作者題作“勸李公擇酒”,其深意或許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