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原文譯文、賞析
時間:
文軒
詩歌朗誦大全
鬢邊覷,應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shù)。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注釋】
①寶釵分:古代婦女的一種簪發(fā)首飾,分為兩股,分別時夫妻各執(zhí)一股,作為紀念。②桃葉渡:今江蘇南京秦淮河與青溪匯合處。晉王獻之有妾名桃葉,王曾于此地送別桃葉。后借指情人約會處。
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譯文】
摘下寶釵分作兩股,我們相別在桃葉古渡,江岸上柳陰迷蒙煙靄紛紛。自別后我最怕上高樓,因為十有九日天風雨襲人。滿眼是讓人傷心的片片落葉,這破敗景象都無人去管,還有誰去勸阻黃鶯催春。
對鏡看我鬢邊的花朵,我試著數(shù)花瓣占卜他的歸期,數(shù)了多次也數(shù)不準。帷帳里燈火昏黃,我在睡夢中泣不成聲:都是這春光給我?guī)響n愁,如今不知它又回到哪里?為什么不懂得也帶走愁悶。
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評點】
本篇為閨怨詞。以女子口吻寫思婦離愁。上片寫登樓憶別觸景傷懷。下片寫女子苦苦企盼心上人回歸、夜眠難安的苦楚。詞刻畫閨中女子柔媚多情、天真嬌癡,聲情畢肖,栩栩如生。沈謙《填詞雜說》高度評價此詞說:“稼軒詞以激揚奮厲為工,至‘寶釵分,桃葉渡’一曲,昵狎溫柔,魂消意盡,詞人伎倆,真不可測。”
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