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10篇
論語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從心所欲:順從意愿。
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
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疑惑。
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一說,指仁德。
者:代詞,“……的人”。
好:喜愛,愛好。
樂:以……為快樂。
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
肱(gō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
于:介詞,對,對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樣。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邊。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
三軍:指軍隊。
奪:改變。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
篤志:志向堅定。篤,堅守。
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仁:仁德。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2)
魚我所欲也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與通歟;鄉通向;辟通避)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災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心,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 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 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在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這種做法難道不應該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
注釋
亦:也。
欲:喜愛。
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舍:舍棄。
取:選取。
甚:勝于。
于:比。
故:所以,因此。
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厭惡。
患:禍患,災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之:結構助詞,的。
莫:沒有。
則:那么。
凡:凡是,一切。
得生:保全生命。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為:做。
而:但是。
是故:因此。
非獨:不只,不僅非:不獨:僅。
賢者:有才德,有賢能的人。
是:此,這樣。
心:思想
勿喪:不喪失。喪:喪失。
簞:古代盛食物的圓竹器。
豆: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則:就。
弗:不。
得:得到。
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
呼爾而與之:呼喝著給他(吃喝)。爾,語氣助詞。《禮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施粥,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走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正因為不吃被輕蔑所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
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的行人。
蹴:用腳踢。
而:表修飾。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辯:同“辨”意為辨別。
何加:有什么益處。何介詞結構,后置。
宮室:住宅。
奉:侍奉。
窮乏者:窮人。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與:同“歟”,語氣助詞。
鄉:同“向”,先前、從前。
已:停止。
本心:指本性,這里指人的羞惡之心。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3)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周〔先秦〕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源。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注釋
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從容:悠閑自得。
鰷(tiáo)魚:一種淡水魚中的銀白色小魚,喜歡在水層下面游動,長約16厘米,又名白鰷。
是: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全:完全,完備。
循其本:追溯話題本源。循:追溯。其,話題。本:最初。
汝安知魚樂:你怎么(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安: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4)
馬說
韓愈〔唐代〕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祗同:衹)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之間,就不能憑借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優良的素質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注釋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而:表轉折。可是,但是。
故雖有名馬:所以雖然有名貴的馬。故:因此。雖:雖然。名:名貴的。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同“衹”,只,僅。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
駢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稱:出名。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食:喂。
其:指千里馬,代詞。
是:這樣,指示代詞。
雖:雖然。
能:本領。
足:足夠。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質。
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見:通“現”,表現;顯現。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求:要求。
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喂。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揮出。
鳴:馬嘶。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拿。
策:馬鞭。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知:懂得,了解,認識。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5)
誡子書
諸葛亮〔兩漢〕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__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淡泊一作:澹泊;__慢一作:慆慢)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注釋
誡:警告,勸人警惕。
子:一般認為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書:書信。
夫(fú):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養身心。
養德:培養品德。
淡泊:內心淡泊,不慕名利。
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
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
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達到遠大目標。致:達到。
才:才干。
廣才:增長才干。廣:增長。
成:達成,成就。
__慢:放縱懈怠。
__:放縱。慢:懈怠。
勵精:振奮精神。勵:振奮。
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險:輕薄。
治性:修養性情。治:修養。
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飛快逝去。與:跟隨。
馳:疾行,指飛速逝去。
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日:時間。
去:消逝,逝去。
遂:最終。
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6)
孫權勸學
司馬光撰〔宋代〕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頗多。”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吳下時沒有才學的阿蒙了!”呂蒙說:“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就應當用新的眼光看待,長兄你知曉事情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后分別了。
注釋
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229年稱帝。
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今:當今。
當涂:當道,當權。
掌事:掌管政事。
辭:推托。
以:介詞,用。
務:事務。
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豈:難道。
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但:只,僅。
當:應當。
涉獵:粗略地閱讀。
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益:好處。
乃:于是,就。
始:開始。
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從事。
及:到,等到。
過:到。
尋陽: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論議:討論議事。
大:非常,十分。
驚:驚奇。
者:用在時間詞后面,不譯。
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非復:不再是。復:再,又。
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幾”。士,讀書人。
即:就。
更(gèng):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何:為什么。
見事:知曉事情。
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遂:于是,就。
拜:拜見。
別:離開。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7)
陋室銘
劉禹錫〔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會有名氣。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會有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痕碧綠,長到臺上,草色青蔥,映入簾里。到這里談笑的都是博學之人,來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弦管奏樂的聲音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注釋
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駢句,句式較為整齊,朗朗上口。
在:在于,動詞。
名:出名,名詞用作動詞。
靈(líng):神奇、靈異。
斯是陋室(lòushì):這是簡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詞,此,這。是:表肯定的判斷動詞。陋室:簡陋的屋子,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xīn):只是因為我品德高尚就感覺不到簡陋了。惟:只。吾:我,這里是指(陋室銘)的銘文。馨: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青色。上:長到;入:映入。
鴻儒(hóngrú):大儒,這里指博學的人。鴻:同“洪”,大。儒,舊指讀書人。
白丁:平民。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
調(tiáo)素琴:彈奏不加裝飾的琴。調:調弄,這里指彈(琴)。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現今學術界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是指佛經(《金剛經》),也有人認為是裝飾精美的經典(《四書五經》),但就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書則指的是佛經(《金剛經》)而安徽考察則是后者。金:珍貴的。金者貴義,是珍貴的意思,儒釋道的經典都可以說是金經。
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
之: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亂耳:擾亂雙耳。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案牘(dú):(官府的)公文,文書。
勞形:使身體勞累(“使”動用法)。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形:形體、身體。
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臥龍崗中隱居躬耕。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蜀漢丞相,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出仕前曾隱居南陽臥龍崗中。揚雄:字子云,西漢時文學家,蜀郡成都人。廬:簡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說,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說。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屬于賓語前置。之,助詞,表示強烈的反問,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談笑有鴻儒:談笑間都是學識淵博的人。鴻:大。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8)
愛蓮說
周敦頤〔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注釋
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__)。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挺直的樣子。
植:豎立。
可:只能。
褻玩:靠近賞玩。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啊’’‘‘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式。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注釋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城:內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環(huán):圍。
之:代這座城
而:連詞表轉折。
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而:連詞表遞進。
天時:指有利于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
是:這。
也:表判斷語氣,“是”。
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堅利:堅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糧食。
多:充足。
委:放棄。
而:然后
去:離開。
之:代詞,代“城”。
是:代詞,這
故:所以。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以:憑借。
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封疆:疆界、邊境。
固:使鞏固。
國:國防。
山溪:山河。
險:險要的地理環境。
威:震懾。
以:憑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達極點。之:去,往,到。至:極點。
畔:同“叛”,背叛。
順:歸順,服從。
以:憑借,靠。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勝:取得勝利。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譯文(精選篇10)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奮起;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注釋
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于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于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于《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發:興起,這里指被任用。
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傅說(fù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筑于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圣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事跡見于《史記·殷本紀》等。
舉:被選拔。
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管夷吾:管仲,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士:獄官。
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海:海濱。
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于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于是與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見于《史記·秦本紀》。
市:集市。
故:所以。
任:責任,擔子。
是:代詞,這,這些。
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一定。
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心志:意志。
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體膚:肌膚。
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所為:所行。
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曾益:增加。曾,通“增”。
能:才干。
恒:常常,總是。
過:過錯,過失。
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表現在臉色上。征,征驗,征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發于聲:流露在言談中。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衛國人。家貧,為人挽車。至齊,喂牛于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而后喻:才能被人們了解。喻,知曉,明白。
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恒:常常。
亡:滅亡。
生于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