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唐詩編成故事
用唐詩典故編成的故事深受兒童的喜歡。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兒童唐詩編成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兒童唐詩編成故事1: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在唐朝,有位著名的詩人叫李白,他很愛游山玩水。
一天,他在山中游玩,玩得高興,就拿出筆在石頭和樹上寫詩。就在這時,樹枝輕輕搖動起來,樹上一只老鷹慢慢飛落在李白身邊。
李白回頭一看,老鷹竟然變成了一個年輕人,身后還有一對大大的翅膀。正當李白驚訝地張大嘴巴,旁邊又走出一位年輕人,頭發像是許多細小的樹葉。
我是大樹,你剛才在我的樹干上寫了詩。樹葉頭發的年輕人說。
我是老鷹,我很喜歡你的詩。長著翅膀的年輕人微笑地說。
兩個年輕人指了指山頂:那兒有座寺廟,寺廟里有座高樓,在樓頂欣賞風景才叫美呢!我們到樓頂去喝茶寫詩吧!
好啊!李白又高興又發愁,可我們怎么上去呢?
老鷹拍著翅膀說:有我呢!
老鷹帶著大樹和李白飛到高高的樓頂,他們品嘗食物,欣賞美景,寫詩讀詩,開心得不得了。
這天夜里,大家寫了好多美麗的詩,大樹寫在樹葉上,老鷹寫在羽毛上,李白呢,他把詩寫在了墻壁上。
很多年以后,人們在高樓發現了墻壁上的詩,不過,大家只能讀到李白的詩了。大樹的詩隨著葉子落回了樹林,老鷹的詩隨著羽毛飄回到鷹群。也許他們的詩也在他們自己的世界流傳吧,只是我們沒法讀到了。
兒童唐詩編成故事2:李白其實沒酒量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特別是李白,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這得先從斗說起。現在已經沒人用斗了,我們曾經見過的斗,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5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現代稱糧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一定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可以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
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子,這種斗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現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斗看,也就是現在家里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現在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現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并不為過。如果換成現在的白酒,那可就懸了,沒有可信性了,成了廣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成了敗筆。
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估計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斗始朝天,張旭三杯草圣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
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詩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并不大。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泄。
兒童唐詩編成故事3:杜甫原來也是酒仙
酒仙這個稱號好像是李白的專利,所以老輩兒的人喝了酒就敢說有李白的感覺,隨便一個酒樓都敢叫太白樓。還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讓人稱贊喝酒的境界。比如涇川豪士汪倫,久慕李白大名,非常希望有機會一睹這位大詩人的風采。他聽說李白將要到安徽來游玩,就修書一封,邀請李白赴涇川游歷。其中寫道:先生喜歡旅游嗎?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歡喝酒嗎?這里有萬家酒店供您痛飲。李白讀后,高高興興地來到了涇川,卻根本沒有看到什么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告訴他:花是潭水名,并無桃花;萬家是一位店主的姓,并無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哈哈大笑,盡歡而散。其實喝酒能達到仙人級別的有的是,杜甫寫的那個《酒中八仙歌》里面八個人都可以叫酒仙。就連詩人杜甫自己,不但是詩圣,也是個酒圣,他嗜酒的程度并不亞于李白。
杜甫嗜酒,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據他自己說: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茫。十四五歲的杜甫已經是位酒豪了。到了壯年時期,杜甫同李白交往,二人在一起有景同賞,有酒同醉,親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杜甫在長安任左拾遺,仍然和往常一樣縱酒作樂。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當時的杜甫已到了要典當衣服來換酒喝的地步了,每次都要喝得盡醉。沒有衣服只好賒債,而且處處都有酒債。看來杜甫并沒有指望活到七十歲,只要拼命喝酒就好了。
杜甫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嗜酒如命。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徑須相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數莖白發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這位白發老人嗜酒的雄心不減當年,即使用大杯受罰百次也在所不辭,喝醉了無處歸身,只管自己獨立在蒼茫之中放聲誦詩。后來杜甫一次醉后騎馬,不料馬失前蹄,將詩圣摔下馬來。詩人臥床養傷,許多朋友前來慰問,更加夠朋友的是,他們都是帶著酒肉來的,賓主便開懷暢飲。酒肉如山又一時,初筵哀絲動豪竹。共指西日不相貸,喧呼且覆懷中祿。酒肉如山,又有琵琶和羌笛的合奏,賓主們歡呼痛飲,不管太陽是否西墜,詩人也完全忘記了傷痛。
進入暮年的杜甫,嗜酒的欲望愈強。酒酣耳熱忘白頭,感君意氣無所惜。杜甫靠貴人和朋友的接濟,還要拼命痛飲。直到他喝了過多的酒,衰弱的身體實在承受不了,就在一個晚上與世長辭了。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統計杜甫現存詩文1400首,寫飲酒的300首,占總數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