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牛郎與織女》
童話是兒童天然的精神食糧,承載著兒童童年的夢想。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牛郎與織女》童話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牛郎與織女》
織女住在天河的東邊,她是天帝最小的女兒,因為很會織布,所以大家都叫她“織女”。
織女每天辛勤忙碌地織著布。早晨,她織出霞光萬丈的朝陽;中午,她出萬里無云的晴空;黃昏,她織出彩霞滿天的夕陽;晚上,她又忙著在黑錦上綴滿亮晶晶的星星。
她每天工作的很辛苦,可是卻十分孤單,因此總是悶悶不樂。在天河的西邊有一個放牛的牛郎,他的工作是飼養天上的牛只。他要牛群吃草,替牛群洗澡,每天的工作非常多。可是牛郎是一個勤勞踏實的年輕人,他每天辛勤地工作,將天上的牛只養得又壯又好,天帝很欣賞他。
有一天,天帝召集了牛郎和織女來。
“織女,我看你每天工作很辛苦,但是總是不快樂。你的年紀也不小了,我想把你許配給牛郎,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天帝問織女。
織女知道牛郎是一個誠實,負責的年輕人,于是就說:
“一切但憑爹作主。”說完,她就嬌羞地把頭低了下去。天帝看了非常高興,就對牛郎說:
“牛郎,我最寵愛這個小女兒,她可以說是多才多藝。我看你也是個有為的青年,現在我將女兒許配給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牛郎看了看織女,覺得她是一個溫柔可愛的女孩,于是就欣然答應了。
從此,牛郎和織女就過著非常恩愛的生活。他們常常手拉著手,在天上遨游,欣賞風景。織女對于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鮮、有趣,因為以前她從不曾出門游玩,每天忙碌的工作,根本不可能讓她有休息的機會。
牛郎也一樣,以前因為要放牛,所以每次也只能到草原上,現在有織女相伴,一起到處游玩,真是快樂無比。
可是,他們都忘了彼此的工作。織女忘了織布,結果天空一片空白,再也沒有美麗的天色;而牛郎忘了看牛,結果天牛到處亂跑,將天庭弄得一蹋糊涂。天帝生氣地對他們說:
“你們兩個太令我失望了,整天只知道玩樂,卻疏忽了自己的工作,我決定好好處罰你們。從今天開始,你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見一次面,除了這天外,都不準相見。若是你們違犯命令就將你們處死。”
從此以后,牛郎和織女只好一邊忍著相思之苦,一邊工作,只盼望七月七日來臨。
喜鵲因為非常同情牛郎織女的遭遇,就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為他們搭起一座橋,讓他們能相逢于鵲橋上,互訴相思之苦。
編者按:牛郎織女故事后續
在河南魯山流傳的故事里還有許多后續牛郎織女生活的鮮活內容。
織女被抓回天宮,織彩霞云錦,整天悶悶不樂,思念牛郎和兒女。牛郎攜兒女在凡間度日,愁苦難言。他們的居住地距魯山坡頂南天門只有5華里路,一雙兒女在家想念母親,時不時順山嶺走到南天門要“娘親”。南天門的把門同情他們的遭遇,少不得行個方便,讓他們進進出出。玉皇大帝非常喜歡外孫孫,聽任他們來來往往。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對織女的監管,兩家的關系也就慢慢融洽起來。牛郎死后葬于魯山坡南麓牛郎墳。孫義村牛郎的后裔,則稱自己為“牛郎孫”。
后來,牛郎后裔繼承了魯山坡一帶家產,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臘八、春節、二月八、菜花節、三月三、七夕等十多個節日,請牛郎織女回村過節。孫義村旁的魯峰山,魯峰山上的“牛郎洞”,西側的“九女潭”,山頂的“瑞云觀”……似乎都在講述著牛郎織女動人的故事。
魯峰山一帶自然環境優越,當地百姓自古就養大黃牛。但是與別處養牛不同,辛集鄉孫義村不僅家家戶戶養牛,但養牛不殺牛、牛死后掩埋的習俗一直延續了很久。另外,魯山自古盛產絲綢,魯山絲綢又名“織女織”、“仙女織”。
辛集鄉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基地。這也與牛郎織女故事有關。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時,人間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兩個人的私語。而魯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這天向織女乞求賜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鄉,每年的七月初七,從不間斷地舉行大型廟會。經考證,辛集鄉的七夕廟會最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是日唱大戲、敲鑼鼓、放鞭炮,百姓稱其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織女回家”。
在辛集鄉孫義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即起廟會、唱大戲,從來不看《天河記》。因為《天河記》里關于他們祖先的一些描寫不尊重。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他們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記》這種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