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老爺和木匠》
童話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較高的要求,給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童話故事《老爺和木匠》,希望大家喜歡。
《老爺和木匠》
一個木匠用大車拉著一根粗粗的圓木,從樹林中出來。一個地主乘著一輛三套馬車,迎面疾馳而來。
“喂,莊稼漢,快躲開,讓道!”
“不,老爺,你躲開吧!我拉著載滿東西的大車哩!你的車是空的,該你讓道。”
老爺沒再對他多說,卻對馬車夫和仆人叫道。
“小伙子們,把這輛大車給我推到溝里云!再給我把這莊稼漢狠狠揍一頓,讓他知道知道,怎么敢跟老爺頂嘴!”
仆人和馬車夫不敢違抗命令,立刻跳下車,把大車推到溝里,并把農夫揍了一頓,然后坐上車,揚長而去,車后煙塵滾滾…… 農夫使勁往上拉呀,拉呀,好歹總算把大車從溝里拉上來了。這時他暗自尋思起來:“行呀,老爺,這回可不能白饒了你!要讓你記住:手藝人是不好欺侮的。”
他回到家中,卸下木頭,拿了一把鋸子和一把斧子到地主的莊園去了。
他故意經過地主的住處,吆喝道:
“誰要蓋暖室啊?誰想修澡堂啊?”
這個地主最喜歡蓋房。他聽見吆喝聲,立即把木匠叫進來:
“你蓋堂屋能蓋得很好嗎?”
“怎么不能!離這兒不遠有個林子,如果用那里的木料蓋堂屋,冬天就連爐子也不用生了。保你暖暖和和的。”
老爺立刻吩咐:
“咱們這就去挑蓋房用的木料吧!”
他們到了樹林里。木匠從一棵樹走到另一棵樹跟前,并用斧子背不時地敲打敲打,每敲一下,就把耳朵貼到樹上聽聽。
“這棵樹對咱們沒有用……嗯,這棵正合適。”
老爺問:
“你怎么會知道哪棵樹有用呢?你也教教我吧。”
木匠把他領到一棵又粗又壯的大樹跟前,說:
“你摟住這棵樹,用耳朵緊緊貼住。我來敲樹,你聽聽,不過得貼得緊緊的。”
“可是我的手摟不住這棵樹呀!”
“不要緊,讓我來把你的手捆在樹上。”
木匠把地主的雙手捆在樹上。折下一根白樺樹枝,并用這根樹枝回敬了地主老爺。木匠一邊打,一邊說:
“我也要揍你一頓!讓你知道,農夫是不好欺侮的。”他打呀,打呀,打夠了。撇下綁在樹上的地主,自己走了。
到了第二天,才有人找到了地主,把他解下,運回家中。地主自從挨了這頓打后,就臥床不起,生起病來。
這時木匠又裝扮成巫醫,換了裝,誰也認不出他來。他又來到莊園。
“誰想治病恢復健康啊?誰要治病恢復健康啊?”
地主聽見了,把他叫來:
“老弟,給我治治吧!馬驚了,我從馬背上摔下來,至今不能站,不能坐。”
“當然能治嘍!你讓人把浴室燒暖,可別讓人進去,別上咱們這兒來。
不然,毒眼看過就不靈了,醫術就全完了,你的病會更重。”
浴室燒熱了,木匠把地主領進去,閂上門,說:
“把衣服脫了,躺在長凳上,我給你抹上軟膏,再用浴帚打打,你可得忍著點兒啊。”
“你最好是把我捆在凳子上,不然我會摔下來。”
木匠要的正是這招。他把地主捆在凳子上,緊了又緊,拿起皮帶抽打起來,邊打邊訓:
“不準你平白無故欺侮手藝人,不許你欺侮莊稼人!”
他把地主打夠了,才回家去。
第二天,地主進城去,在市場上看見了木匠,問道:
“鄉巴佬,告訴我。你就是昨天的那個人吧?”
木匠明知是怎么回事,卻答道:
“絕對不是,我都四十六歲了,我怎么會是昨天的呢?”
編者按:
在現代,童話故事已轉形成為適合對兒童說的版本。為了讓童話故事更適合兒童閱讀,格林兄弟也致力在減少故事中對性的描述,在第一版格林童話中,長發姑娘在幾次王子的深夜造訪后開始問巫婆為何衣服越來越緊因此巫婆知道長發姑娘已經懷孕,但在接下來的版本中,則修訂為較容易拉上王子而較難拉上巫婆。然而后續的版本在暴力方面(像是對壞人的懲罰)反而是增加了。但托爾金也發現,為更適合兒童閱讀,杜松樹(The Juniper Tree)故事中的食人者的烤肉串曾在其中一個版本中被剔除。而在維多利亞時代,由于時代背景之故,故事往往會被改寫的帶有教化意味。例如狄更斯就曾對灰姑娘故事中所出現的禁酒令表示抗議。為兒童而制作的童話改編在二十世紀之后依舊持續的進行著。迪士尼的白雪公主就是以兒童為主要制作對象。而日本動畫《魔法小公主》也是改編自童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