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民間童話故事欣賞
經典的民間童話故事篇1:猜燈謎的來由
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氣,猛然間心生一計,決定要斗斗這個笑面虎。
轉眼間,春節已過,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樂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燈節的晚上,各家各戶街頭房前都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王少也打出一頂花燈上了街。只見這花燈扎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面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面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看。笑面虎正在門前觀燈,一見此景,忙也擠到花燈前,見燈上題著四句詩,他認不全,念不通,就命身后的帳房先生念給他聽。帳房先生搖頭晃腦地念道: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一聽,只氣得面紅耳赤,怒眼圓睜,哇哇亂叫:“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喊著,就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笑面虎氣呼呼地說:“你那燈上是咋寫的?”王少又朗聲念了一遍。笑面虎恨聲說:“這不是罵我是罵誰?”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想:可不哩!只氣得干瞪眼,沒啥說,轉身狼狽地溜走了。周圍的人見了,只樂得哈哈大笑。
這事后來越傳越遠。第二年燈節,不少人都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觀燈的人猜測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到現在。
經典的民間童話故事篇2:金蠟燭
南宋紹興年間,秦檜拜相執朝政,權傾朝野。趙構只知飲酒作樂,縱容臣僚賣官鬻爵,賄賂公行。秦檜又貪財如命,生方設法斂集私人財富,其中借生日祝壽收受賀禮就是一條進財之道,由京城漫延到外府州縣,奸相每年壽辰,送禮的人擠得門庭如市!
這年,秦檜的生日又到了。雅州太守黃廉希圖遷升高位,提前準備了一份重禮,為了掩人耳目,黃太守挖空心思用一千兩黃金,命工匠制作燭芯,外面澆灌花蠟,制成一百支龍鳳壽燭,另備絹花十朵,絹葉上寫著“雅州府尹黃廉拜獻”,將壽燭和絹花分裝兩箱,派了一名專差,監押四名夫役抬著禮箱前往京師杭州而來。
這天,行至鄂州地界的三山腳下,突然天降滂沱,一行五人見路邊有間茅屋便急忙鉆進去躲雨。屋主是個三十多歲的窮小子,原本是大戶人家獨生子,因驕生慣養不務正業,破落敗家后,孤身一人住在這間僅有的田房里。時值隆冬,這小子身上只穿件夏葛單衣,蓋了個棕蓑臥在草席床上。他看了看進屋的五個公人及箱扛,皺著眉頭有氣無力地說:“天都快晚了,飄潑大雨下個不住,我這茅屋七通八漏,擋不了風避不了雨。順山腳走一里多路有個客棧,諸位官差不如去那里投宿較為方便。”
五差役也感到這茅屋難避風雨。聽說離此不遠處有客棧,都樂意前往投宿。夫役還慫恿專差,說:“我們將斗笠取下來蓋住禮箱,不讓它淋濕,我等即便淋成落湯雞也無妨!走吧,客棧投宿去吧。”差官也有此意,但心有思慮就對屋主提出:“天色已晚,風雨中難辨方向,我們要是走岔了路就更吃不消了!你引路帶我們去吧,賞你一百文錢。”屋主本不愿受這趟辛苦,因窮極無奈,想到一百文錢可緩解數日饑腸,便瑟瑟縮縮起床披上棕蓑,下巴不住打著冷顫,朝前帶路將五差役領到前村客棧。
店主名叫魚大,渾家吳氏,開的是個“夫妻店”,別無店伙。見風雨中來了客人,魚大滿臉堆笑把客人迎進店里。急忙端來火爐,讓客人烤衣取暖,一會又端來熱水,請客人洗沐。吳氏下廚治備酒菜飯食招待客人,十分殷勤。酒菜還沒上齊,五差役饑餓難耐,就叫店主婦:“你陸續上菜得了,我們先喝著酒。”五人于是吃喝起來,邊說邊談論天氣,差官說:“明天若是雨再不停,耽誤了秦丞相的壽誕那可吃罪不起!只有天晴之日晝夜兼程,辛苦幾日,一定要趕在壽辰前送去!”
店主夫婦在廚房也在議論,吳氏對丈夫說:“那個差官的話你都聽見了,這些公人是去京城給秦丞相送壽禮,禮物必定貴重,這機會千載難逢,這塊肥肉不能放過!”“你不看看,人家五個赳赳壯漢,我一個人敵得過嗎?”丈夫犯難了。“我有辦法。”吳氏說罷急入臥房拿來一個小布袋,解開取出兩個紙包展示給丈夫看:“不消動武,用這些藥粉就可以送他們五人上西天!”原來吳氏一向不走正道,專替蕩女、淫尼打胎,蓄有毒藥甚多。當下就用墜胎藥和著殺鼠藥,拌在最后一道佳肴醬汁黃燜雞里,端上桌去請客人享用。五人見此佳肴,那管三七二十一,風卷殘云般頓時吃個碗底朝天!酒足飯飽,白天累了一天,瞌睡來了,倒頭便睡。
經典的民間童話故事篇3:“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狗不理”包子,不僅是天津,也是全國聞名的傳統風味小吃。說到它的來歷,還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間,一個十四歲的叫高貴有的孩子,從武清縣楊村老家來到天津,當了劉家蒸食鋪的小伙計。這家鋪子專賣什錦蒸食和肉包,主顧大都是往來運河碼頭的船工、纖夫、小商販。高貴有在店里專管做包子,因為他幼年性格很強,父母給他起了個“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靈,做出來的包子好吃,賣得很快,受到人們的稱贊。他十六、七歲時,利用所積攢的錢,在附近開起了包子鋪,人家喊慣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經營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高貴有有一手做包子的好手藝。他是天津最早放骨頭湯做餡,第一個用米發面做包子的,因此,大小整齊,色白面柔,咬開流油,肥而不膩,味道鮮美。當他二十多歲時,因羞于再用小名做鋪名,曾改為“德聚號”。可是人們仍然喜歡叫他“狗不理”。當時,慈禧太后吃了袁世凱送的“狗不理”包子,也派專人到天津去買。從此“狗不理”包子的名聲就更大了。
“狗不理”包子鋪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而且越開越大,生意也越來越興隆。他們還接待過一批又一批國外旅游者。西哈努克親王到天津時還特地約請“狗不理”包子鋪的廚師到他的住地,為他制作“狗不理”包子,并且按照這家包子鋪的傳統吃法,吃了稀飯和醬菜。美國總統布什在他任前駐華聯絡處主任時,也曾慕名到天津去品嘗“狗不理”包子。所以,天津人俗諺說:“到天津不嘗一嘗’狗不理”包子,等于沒有來過天津。”
看了經典的民間童話故事的人還看:
1.非常經典的童話故事欣賞
2.有關經典的童話故事欣賞
3.中國民間經典童話故事
4.經典童話故事精選
5.最受歡迎的世界經典童話故事精選
6.經典童話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