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原文及翻譯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贈從弟翻譯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注釋
(1)亭亭:高聳的樣子。
(2)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3)何:多么。
(4)慘凄:凜冽、嚴酷。
終歲:常年。
(5)罹(lí)凝寒:遭受嚴寒。罹,遭受。
(6)”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7)本文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魏詩》卷三。劉楨(?--217),東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的修辭手法。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8)從弟:魏晉時期指代同一個曾祖不同祖父的堂弟。
賞析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贈從弟》共三首,為其代表作,本詩是第二首。
這首詩看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橘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作者簡介
劉楨(186-217),字公干,東漢末東平國人。東漢著名文學家。
魏文帝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稱劉楨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于千里,以此相報。"劉楨常與曹操、曹植吟詩作賦,對酒歡歌,深得曹氏父子喜愛,19歲時任丞相掾屬。他以詩歌見長,其五言詩頗負盛,后人將他與曹植并稱"曹劉"。鐘仲偉稱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他確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劉楨之父劉梁,字曼山,漢章王宗室子孫,著有《破群論》等書。其母是元帝時京兆尹王章之玄孫女,琴棋書畫,詩辭歌賦無所不通。她年輕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兒子及眾侄身上。劉楨在母親的勸誡、督導與身教下,從小鑄就了勤學好問、百折不撓的性格。
劉楨5歲能讀詩,8歲能誦《論語》《詩經》,賦文數萬字。因其記憶超群,辯論應答敏捷,而被眾人稱為神童。公元197年,因避兵亂,11歲的劉楨隨母兄躲至許昌,在驛館中結識曹子建。曹植被劉楨的飽學所折服,為進一步深層密交,將其領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賦,志同道合,關系日篤。后來他又結識孔融等其他五學子,他們常聚論學問,"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劉楨的文學造詣高于他人,五言詩尤為諸七子之尊,后人將他的五言詩收為數集,今存的詩歌只有15首。當代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在《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中高度評價他的詩為:思健功圓,以特有的清新剛勁,為人們所激賞。不僅稱美于當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詩作多以壯美山川為背景,借景抒情,少數為酬答之作。贈《徐干·思友》詩被鐘嶸評作"五言之察策也"。《贈從弟》三首為其眾詩之著,第二首又為三首之最,詩為:"亭亭山中松,琴琴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鐘嶸的《詩品序》說:"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都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可見,劉楨文學創作的貢獻之大。他最著名的賦作有《魯都賦》、《黎山陽賦》、《遂志賦》、《瓜賦》、《大署賦》、《清慮賦》等。他的賦文風格獨特,"積極于宣時,校閱于世,進御之賦千有余首"《文心雕龍·注釋》。他一改粉飾太平的世俗,以清新的筆調,嫻熟的技巧,樸實準確的語言,縱古合今的大氣,描寫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譏諷時事,詠物抒情,實現了漢賦內容由宮廷轉向社會,由帝王轉向平民的轉變。篇幅由長篇宏制轉向短小精粹,為以后的文學發展開創了先河。
他不僅在詩壇"五言冠古",是文苑中的"文章之圣",而且機敏雄辯之才也稱道當世。黃初二年(222) ,文帝曹丕贈給劉楨一條廓洛帶,后欲索回,便書一紙交給他,譏諷說:夫"物,因人而貴,故在賤者之手,不御尊之側。今雖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國志》《二劉傳》)。劉楨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帶象征尊貴的廓洛帶,要收回原賜。但劉楨并未折腰,執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會之時,他舊事重提:楨"聞荊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寶;隋侯之珠燭眾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鳳貉之尾,綴待臣之幘,此回寶者,伏朽石之下,皆潛污泥之中,而揚光千載之上,發彩疇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貴者所御,賤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農夫先嘗其粒。恨楨所帶無他妙飾,苦實珍異,尚可納也。而未尚聽至尊賜而反索者也。"(《三國志》)文帝聽劉楨這番妙論,既嘆他的博學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懸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貶,貶中隱褒之辯才,從而放棄索帶念頭。劉楨雄辯之例很多,他的辯才象常勝利器,有時化險為夷,有時遇逆成暢,有時逢暗則明。有一次劉楨因"不敬罪"被罰作苦力, 在京洛之西石料廠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廠察看,眾官吏與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勞作,不敢仰視。唯有劉楨未跪,照常勞作。曹操大怒走到劉楨面前,劉楨放下錘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劉楨身為苦力,何敢蔑視尊王。但在魏王府數年,常聞魏王教誨,做事當竭盡力,事成則王自喜,事敗則王亦辱,楨現為苦力,專研石料,研石是對魏王的敬忠,所以楨不敢輟手中活。"魏王聽后,又問:"石若何? "劉楨朗然答:石"出自荊山懸崖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內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稟氣堅貞受之自然,顧其理,枉屈紆繞而不得申。"曹操知劉楨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卻永不再起用。
劉楨從小就飽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軌之為,最厭無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設宴招待眾士,酒酣耳熱,曹丕命甄氏出堂與大家見面。劉楨憤然,一是因曹丕奪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貞。獨有劉楨立而不跪,且滿面譏意,不屑一顧。曹丕見狀勃然大怒,欲問劉楨死罪,由于眾人求情和曹操干預,才免于死,投入獄中,又被罰作苦力。他在勞作中托物自喻,寫成《遂志賦》。赦后充署吏。建安二十二年(217) 辭世。他一生著述甚豐,經典的有《毛詩義詞》十卷,文集四卷,后人將他的作品精選集成《劉公干集》傳于后世。他文學上的巨大成就,雄辯的技巧及忠友敬業精神,贏得了后人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