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編個寓言故事
我也編寓言故事篇1:善解疙瘩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歷史上曾為楚國的發展建立過顯赫的功業。可是在他登基的頭3年內,卻毫無建樹,不理朝政,晝夜游戲,猜謎作樂,不聽臣子的意見,并揚言:有敢進諫的,處以死刑。宮廷上下都十分著急,國家有這么個愚頑的國君怎么得了!
看到這種狀況,有個叫成公賈的人決定冒死進宮規勸楚莊王。楚莊王對成公賈說:
“你知道,我是不準誰提意見的,你現在為什么不怕死來提意見呢?”
成公賈說:“我來,不是給你提意見的,我只是想來跟大王一起湊趣解悶,猜猜謎語玩。”
楚莊王說:“既然這樣,那你說個謎我猜。”
成公賈說:“好哇。”于是他給楚莊王說了一個謎語:
“有一只大鳥,停留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三年了,它不動、不飛、也不叫。大工您說,這是只什么鳥呢?”
楚莊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說:
“這只大鳥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3年沒有動,目的是在堅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3年不飛,是在積蓄力量使自己羽翼豐滿;它3年不叫,是在靜觀勢態、體察民情,醞釀聲威。這只鳥盡管三年來一直沒飛,可是一旦展翅騰飛必將沖天直上;盡管它三年來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鳴叫起來,必定會聲振四方,驚世駭俗。成公賈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經猜中了。”
成公賈驚喜地點點頭,欣然離去。
第二天,楚莊王上朝處理國事。他根據三年來的明察暗訪、調查研究和對大臣們政績的考察情況,提拔了5位忠誠能干的大臣,罷免了10個奸狡無能的大臣。楚莊王的決定和處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興。楚國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慶幸有了一位賢君。
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著表現自己,他們往往先蓄足了底蘊,成竹在胸,一旦時機成熟,便會一鳴驚人。
我也編寓言故事篇2:農夫獻曝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家里很窮,一年到頭、從早到晚在田地里忙忙碌碌地勞動,從來不曾出過遠門。他既不知道世上的富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也從未見過本鄉以外的世界是個什么樣子。
因為家里十分貧窮,這個農夫經常穿著亂麻編織的衣服,艱難地熬過嚴寒的冬天。好不容易春天來了。冰雪融化了,太陽溫暖地照著大地,農夫也因此而像田地里的禾苗一樣煥發了生機。
有一天,天氣格外晴朗,沒有一絲風。農夫在田地里干了半晌,覺得有些勞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曬太陽。暖融融的陽光照在農夫身上,他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的溫暖和舒服,簡直像到了云里霧里一樣,他覺得曬太陽取暖簡直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享受。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暖和的高樓大廈、華宅深院,也不知道有溫軟的絲棉袍子和貴重的狐皮大衣。
可憐的農夫回過頭對妻子說:“曬太陽的暖和,真是舒服極了,世上只怕還沒有什么人知道這種好處。我們如果把曬太陽取暖的舒服享受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一筆重賞。你看怎么樣?”
農夫的妻子覺得丈夫說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國君敬獻曬太陽的辦法。于是夫妻倆拋下田間的農活回家,打算去獻計領賞。可惜的是,這夫妻二人不但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甚至連出門進城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
有些人被見識所局限,常常以為自己覺得了不起的事情,別人也都會認為了不起,其實他們自以為了不起的事,可能往往都是盡人皆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也編寓言故事篇3:輪扁削車輪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擅長做車輪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輪扁。
一天,齊桓公在殿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車輪。齊桓公讀書讀到妙處,不禁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很是得意。輪扁見桓公這樣愛書,心里覺得納悶。他放下手中的錐子、鑿子,走到堂上問齊桓公說:“請問,大王您所看的書,上面寫的都是些什么呀?”齊桓公回答說:“書上寫的是圣人講的道理。”輪扁說:“請問大王,這些圣人還活著嗎?”齊桓公說:“他們都死了。”于是輪扁說:“那么,大王您所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罷了。”
齊桓公很是掃興。他對輪扁說:“我在這里讀書,你一個做車輪的工匠,憑什么瞎議論呢?你說圣人書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談出個道理來,我還可以饒了你,如果你說不出道理來,我非殺你不可!”
輪扁不緊不慢地回答齊桓公說:“我是從自己的職業和經驗體會來看待這件事的。就說我砍削車輪這件事吧,速度慢了,車輪就削得光滑但不堅固;動作快了,車輪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規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應手,制作出質量最好的車輪。由此看來,削車輪也有它的規律。可是,我只能從心里去體會而得到,卻難以用言語很清楚明白他講授給我兒子聽,因此我兒子便不能從我這里學到砍削車輪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經70歲了,還得憑自己心里的感覺去動手砍削車輪。由此可見,古代圣人心中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精華已經隨著他們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讀到的,當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膚淺粗略的東西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實踐經驗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不但是產生理論知識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藝是難以從書本上得到的。當然,忽視書本知識,排斥間接經驗,盲目地將書本知識一概視為糟粕的觀點,也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