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賞析(2)
《醉翁亭記》賞析二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作為我個人十分喜愛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寫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記》同樣是被貶,但表露出來的情懷卻大不相同。
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晏”“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寫靜和抒情的自然結合。文章先寫到亭子的遠景,因為亭子所在是瑯岈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它的姿態,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寫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而借釋停名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間,節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健將,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揄揚挫,健將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贊煩只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醉翁亭記》賞析三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后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并不屬實,說除了瑯琊之外,當地并沒有什么山,見錢鐘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于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瑯琊山瑯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瑯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后幾經回環,才在“峰回路轉”之后出現臨于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動感。歐陽修采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于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議論伏了一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這名句理解為全篇的一個導言,因為文章的后兩部分,乃是作者對“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體鋪陳。而這里向第二部分的過渡,是巧妙而自然的。當文章寫到“醉翁”的形象出現時,作者在抒情寫志之“人──酒──山水”巧妙地聯系了起來,讀者在體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時,隨著作者的筆轉向了山水自然。
文章接下來以精煉簡約的文字,具體描寫了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鄉人的和平恬靜以及宴游的歡樂喧鬧,筆意飛灑,搖曳多姿。“若夫”四句寫“醉翁亭”早晚景色。“野芳”五句寫“醉翁亭”四時景色,與《豐樂亭記》“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比較,可見其寫法之錯落變化。作者的這種寫景,既非為寫景而寫景,也不是信筆所之,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的描寫之中。作者旨在表現置身于這種綺麗秀美、恬靜閑適的環境中,盡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樂,同賓客飲宴盡歡,更有一番無窮的樂趣,即是說,作者的真正的樂趣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間,在于與民同樂。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后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這種體裁,原來只是客觀記事的應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緣起》注中說:“《禹貢》《顧命》乃記之祖,記所以敘事識物,非常議論。”唐代韓、柳以后,“記”就突破了原來“敘事識物”的范圍。到了宋代,進一步擴大了這種文體的社會內容,加強了它的文學因素,成為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樓臺院記和游記散文成就更大。宋代優秀散文家們善于把敘事、描寫和議論、抒情熔為一爐,富于變化,涉筆成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作為一篇優秀的記體散文,寫得極其精煉嫻熟,寫作技巧很高,藝術上非常有特色。
如果說韓愈、柳宗元猶用奇字、重字,善于選擇或熔鑄色澤強烈的新穎詞語的話,那么,歐陽修“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創造性地運用了21個“也”字,顯然有其藝術上和主題上的目的。這一不斷重復的句法結構,可以說首先表明了作者對生活正面的肯定,即《醉翁亭記》中的積極主題──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愉悅閑適在文體形式上的突出表現。通過“也”字陳述句式的大量運用,作者將本來應是動詞詞組的表述轉化為名詞詞組的構成,表明了在作品的主題中,人與自然之間一種和諧的秩序。同時,這種連用“也”字結尾,也使文章形成一種富有韻律的吟詠句調,有助于造成舒緩圓暢的散文節奏。
《醉翁亭記》在全篇的描寫與抒情中,“醉”“翁”“樂”等是貫穿始終的。從作者的主體視角來看,“太守”的怡情山水與宴飲的歡樂,是全篇的抒寫走向,“醉翁”的形象可以說是非常鮮明突出的。酒與靈感的關系,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歷久不衰的話題。酒對于文人來說,是一種靈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種解脫、消愁,甚或縱情的力量。所以,當我們看到歐陽修的“醉翁”形象時,上述聯想便會油然而生。然而事實上,歐陽修并非李白或蘇軾,他是一個現實感極強的人,在生活上具有一種理性的執著,在《與尹師魯書》中,他曾對幾種人表示不滿,一種是對自我的個人命運過于看重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著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跡,因為在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歐陽修的詩文中竟成了經常性的主題。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并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于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