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課文賞析
歐陽修《醉翁亭記》成文后,天下傳誦,家至戶到。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醉翁亭記課文賞析。
醉翁亭記課文賞析一
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后的特殊心境。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著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閑適快活的世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巖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回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么柔和寂靜的景色啊。《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里,產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里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云,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
一切都那么恬靜簡樸,淡雅自然。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敘述: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沖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榮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后,以至于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嘩,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圣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于滁州之后,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于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么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
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游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閑,不由便醺醺然了。歐陽修蒼顏白發,頹然坐于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里,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課文賞析二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后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并不屬實,說除了瑯琊之外,當地并沒有什么山,見錢鐘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于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瑯琊山(瑯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瑯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后幾經回環,才在“峰回路轉”之后出現臨于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動感。歐陽修采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于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與民同樂)伏了一筆。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后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著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跡,因為在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歐陽修的詩文中竟成了經常性的主題。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并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于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
醉翁亭記課文賞析三
宋仁宗慶歷五年(一零四五),參知政事范仲淹等 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 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 “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 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 于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中心思想:這篇優美的山水游記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場面,表現詩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