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
團年飯,是一家在除夕夜歡聚在一起吃飯。它飽含和凝聚著濃濃的親情,特別受中國人的注重。吃團年飯要一家人齊齊整整,團團圓圓,還特別講究菜式。團年飯特別看重“好意頭”,菜式就代表著深深的寓意。如魚(象征“年年有余”)、發菜、生菜(音取“發財”、“生財”),豬手(粵語與就手音近,通常與發菜一起弄,寓意發財就收,但現在不能非法采摘發菜,多用生菜代替,寓意生財就手)。正月十五元宵節食“湯圓”,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團圓、幸福美滿。
我記得,小時候一家人一起放煙火的情景,煙火很漂亮,大家都和開心。但是現在普遍都禁止私自燃放煙花鞭炮,過年已經沒有鞭炮放了,現在一般只有在鄉村才可以燃放煙花和鞭炮。有點遺憾……
新年逗利是各地皆有,不說了。“恭喜發財,利是逗來”也成了廣東人新年用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也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說的話。所以過年誰最開心——就是我們小孩!
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篇2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十堰也有許多傳統風俗,我最感興趣的是除夕守歲。
大年三十,全家圍在一起吃過團年飯后,就開始守歲了。我們先在房門上貼上倒著的“福”字,再換上新衣服到院子里發花炮,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五彩繽紛的花炮把天空裝扮得格外美麗,我想:“年”早就被嚇得永遠也不敢出來了。然后,我們全家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吃零食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這一晚我可以放開肚子吃零食媽媽也不會說我,也不會催我去睡覺。快到十二點,聽到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我跟爸爸就到院子里點燃一長串紅紅的鞭炮。最后,回到屋里,媽媽已經煮好了胖乎乎的餃子,這時,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
除夕的“福”字,除夕的花炮,除夕的餃子……都是那么有趣,我愛家鄉有趣的風俗習慣。
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篇3
【春節的習俗我來繪】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每家每戶的院子里都竄出火光,映紅了天,映紅了人們一張張喜氣洋洋的臉,這就是我們的春節特有的風俗—點旺火。
點旺火的這個“點”也是有講究的,是得用金黃金黃的麥秸才行。爺爺總是在每年挑麥秸時凈了手,鄭重其事地用他那濃厚的鄉音道“金閃閃,亮堂堂,來年有個好收成。”
到了三十夜里,老爸總把先前挑好了的麥秸,買好了的爆竹一一擺在院中,美其名曰“五瓣梅花陣”,其實就是用了麥秸放于正中,周圍用了五門的花炮環個圈,當作梅花五瓣罷了。
待到新年的鐘聲敲響,各個家的院子里一齊點火,火光一現 ,也點燃了周圍的引線,煙花爆竹也上了天,在天空中炸開一朵朵瓊花,曼妙無比,這年味也愈濃愈重了。
問到為什么要點這旺火呢?一提起這個來,奶奶老是扯著她那獨特的大嗓門,嚷道“好了么,可不是那個老灶頭兒,不是老糊涂了,不識得自家門在哪了”。她口中的老灶頭兒當然就是灶王爺了,自打臘月二十三送了灶王后,到了兩年的界點這一日子,得把灶王爺接回來。可是這一家一戶的這么多,哪里去找自己家啊!于是便引起了旺火放上了炮作一個信標,給灶王爺示意下,讓他好找地兒了吧!
旺火——燒去的是舊年的煩惱,點燃的是新春的美好!在這里我祝愿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同學們學有所成!
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篇4
我的家鄉在貴州,那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在四周都有青山環抱,空氣清新,景色優美。
我家的四周都是青山,最有名的黃果樹大瀑布。這里除了風景好之外,在我們當地,各種各樣的習俗是十分有趣的。像新年和元宵兩個節日。在新年的前一天,每家每戶都會貼上紅紅的對聯;威嚴的門神;各種各樣的“福”字剪紙。在新年那一天,人們會把長長的一串鞭炮從山上鋪到山腳(只鋪四米長)然后點燃,聽外婆說這是和山里的山神一起過年,求山神保佑,來年的田地五谷豐登。在這一天,人們還會做餅、打糍粑、吃長壽菜。整條街都十分喜慶,這一切無疑透露著人們對新年的重視,新年對人們的重要。過了新年,就是又一個高潮――那就是元宵。
元宵在我們那邊,也是一個長輩們重視的日子。在我們那里“元”同“圓”諧音,所以長輩們這一天,就想一家人團團圓圓。這一天,長輩們,還會自己親自包湯圓,她們會在湯圓里包上各種各樣的餡,還會在湯圓里包一些別的東西,像錢、桂圓、花生等,花生預示吃苦耐勞,就會有好結果;桂圓圓圓滿滿,則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錢,希盼來年財源滾滾。元宵那天,還會養魚,養一天后放生。為什么不在新年養呢?新年養魚年年有“余”嘛。長輩告訴我:新年吃魚,有了一個“余”,那個時候養魚,兩個“余”就抵消了,就沒福氣了。所以在元宵養,就一直有好福氣,又給元宵一個新的意味。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真是應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
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篇5
我是一名松潘的小學生,我是位藏族人,在我的家鄉有很多習俗,比如說冬天我們會去暢壩,夏天我們還會去拾蘑菇,和名貴藥材:冬蟲夏草、貝母。以前聽爸爸說他們還要去打山雞。在這么多的習俗中我最喜歡去暢壩。
基本上我們藏族暢壩的時間是過春節的前幾天,表示我們藏族人對春節要來臨時的喜慶。
我們暢壩的地點選在了清澈的小溪邊,右邊有轉經桶,許多人都喜歡去那里轉經,所以就選了那塊地。這天男女老少們都穿起了漂亮的藏服,顏色喜慶,女的們戴上了腰帶和其他配飾,顯得格外漂亮,小伙子們也很俊朗,高大魁梧、帥氣。小孩子們也穿上了藏服非常可愛,老人們穿上后好像都精神了很多,好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暢壩開始了,家家都忙了起來,各自從家里拿來帳篷,飲料零食和桌子,柴火,先要把帳篷搭好,然后燒火,把家里的桌子、零食、飲料擺放好。因為藏族暢壩時一天去這家坐客,明天又去另一家坐客,所以第一天是我們家,我也跟著幫忙給客人們倒酥油茶,或是青稞酒,我們還要煮家鄉的特色“牛肉”要整塊整塊地煮,切得很大要煮到差不多七分熟時才可以吃,等煮好后拿幾把小刀就上桌了,還會調盤辣椒面好蘸著吃。切一小口,蘸點辣椒面,就吃了,肉又香又嫩,還會做和尚包子,血腸等。過了正午,晚上到了,歡快的鍋莊開始了!人們又唱又跳,隨著歡快的唱聲,隨著優美的舞蹈,男子們拿起兩對袖子,和腳相互配和,女人們則把兩雙手作成蘭花指狀,動作一致。有些旅游人看見后會下來和我們一起唱跳,我們還會請他們喝酥油茶青稞酒,還會請他們穿上藏服,一起唱祝福的歌祝福他們!
我們藏族人,非常熱愛生活,也很熱情歡迎每個人都參加這次暢壩,和我們一起沉醉在歡歌笑語中。
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篇6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肯定都有它獨特的風俗習慣。在我美麗的家鄉上海,就有許多不同的習俗。其中,元宵節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鄉,總是特別重視元宵節。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都吃元宵。因為元宵的形狀是圓形,圓就意味著團團圓圓,它能夠祈福家人團聚,每天都能幸福圓滿。
吃完元宵,接下來就是元宵節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耍龍燈等元宵節特有的節目。在表演時,每一個觀眾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說起元宵節,最負盛名的便是觀花燈、猜燈謎了。在元宵節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張燈結彩,處處顯示出元宵節特有的氣氛。就像《東京夢華錄》中說的那樣: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游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熱鬧的氣氛足以形成一條河流,讓所有看到的人們都跟他們一起歡呼起來。
正月十五之夜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觀月。正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一邊欣賞著天空中美麗的月亮,一邊看著人們歡慶元宵佳節的樣子,此時還有誰能坐得住呢?趕緊出來和人們一起慶祝象征美滿的元宵佳節。
啊!這是一派多么祥和、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
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篇7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風俗,還有千奇百怪的習俗。潮州的習俗,今天我來跟你說說吧。
春節時,有個習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時,全部潮州人要七點至八點起床,一家人把家里所拜的神抬出來,米碗里面插著三根又粗又大的紅蠟燭,擺上的供品有很多:雞、鴨、鵝,還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門口擺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觀音大士、王母娘娘……還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點時,潮州人禁穿花花綠綠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藍。然后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過,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時是沒有女人在里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進去。為什么女人禁拜祖先呢?因為,潮州人認為男丁才能使家族興旺,女人一進去,就算對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輕女。
傍晚六點時,潮州人必須要去一個地方,那就是寺廟。如果你來過寺廟的話,會發現潮州人的寺廟跟其他的不一樣。別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卻是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臉上呈現著解救世人的慈善神態,一只手托著一個玉瓶,另一支手拿著一條柳枝,柳枝上還有幾滴水,仿佛快要掉下來。我想水有可能是用來凈化世人的心靈吧。拿香也很講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薩三支、門前兩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聽說這樣可以保家族香火興旺、平安、逢兇化吉。
雖然各種地區的風俗、習俗不一樣。可是,我還是覺得潮州人的習俗最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六年級上冊家鄉的風俗作文篇8
今年我和爸爸返回家鄉湖北過年。嘿,別說,真和河南有點不一樣。
河南過年會吃燴菜,吃帶魚,吃湯圓兒,吃餃子。可湖北不一樣,過年喝雞湯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雞湯象征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和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作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的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吃雞翅,表示展翅高飛。
再就是白蒿菜了,湖北有些地方會吃炸白蒿去其諧音“百好”,圖個好彩頭,不過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白蒿能油炸后食用,貌似是用白蒿,雞蛋,面粉,水在油鍋里炸。
中國人過年最愛討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貼對聯是必須的。孝感人還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于養鴨,天亮時麻雀飛過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叫不是好兆頭。除夕之夜,12:00的時候,人們還要做一個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會招財進寶。
以前的人們很在意過年時不要觸犯一些禁忌,比如說,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掃地,否則會把好運掃出門外,不能與人爭吵,也不能說臟話,不然新一年的運氣會不好,打碎碗背后要說歲歲平安,不能洗衣,因為碼頭被水神封鎖,任何人都不能去動,總之就像仙桃地區的民間歇后語一樣,初一拜年,揀好話說。
在除夕夜春晚開始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晚上11:00左右,街上不知哪家哪戶帶頭放起了鞭炮,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天上更是閃爍著重重煙花,天空都被照亮了。
反正這次回湖北過年,給了我非常不一樣的體驗,雖說疫情爆發不可以出去,但還是覺得跟在河南很不一樣,有了許多新鮮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