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殘缺的作文
關于殘缺的作文篇1
牡丹美,華而不實;維納斯美,沒有雙臂。
——題記
花開無聲卻很美,美得讓人陶醉。
世間有太多太多的完美,卻也有很多的殘缺。然而,很多時候,殘缺之中包含完美,完美在殘缺中重生。
粉筆的印跡在黑板上翩翩起舞,吃力的身影在神圣的講堂上轉身、轉身、轉身……。他有力的抬起胳膊,板書了最美的篇章。
記憶里最清楚的一幕,莫過于鄧老師在課堂上,衣服被浸濕的情景。那是一節數學課,鄧老師滿面春風地走進教室,吃力地邁上講臺,開始了津津有味的講解,但下面的同學仍低著頭干著各自的事,這時候老師沒有發火,走下講臺來到我們中間,講起了一代偉人主席青年時勤奮好學的故事,同學們一個個坐直了身子,聽得那樣認真……后來的內容在老師不斷的啟發、引導、解疑,我們似乎都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發現老師的額頭上滲出了汗水,一轉身我驚呆了,背上被浸濕了一大片,同學們眼中噙滿了淚水,目送著鄧老師走出教室。鄧老師兢兢業業,辛勤工作,在加上他那“負重不堪”的身體,使鄧老師“疲備不堪”,但是,我們最最敬愛的鄧老師,仍然沖鋒陷陣在教育的第一線!
還記得老師剛剛開始教我們數學這門課程的時候,同學們這個愁,那個怨,全是對老師的不滿。而鄧老師一直堅持著他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經常找不思學習的學生談心,找速記好的學生說話,經常在夜晚邁著艱難的腳步爬上五樓六樓查宿舍,了解休息情況。后來我們的愁和怨變成了滿滿的感激……
筆停至此,想我在夜色安寧之中,剪一段淺淺燭光,點亮書房,伴著書卷的墨香,我看到了時光不老,仆仆風塵,經年奔忙,終掩蓋不了您的美麗,卻也無法裹蓋您的芬芳。您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勤懇工作。您平凡,您樸素,您堅強!
人生之路,何其漫漫。但總有人生之路,回首時滿目芳華。您或許僅如流星,注定要為照亮一個時代而燃盡自身。然而當急急流年滔滔逝去,再回望,那些小徑之上依舊芬芳蕩漾,無論春去秋至,無論寒來暑往。
殘缺中的美,美的讓人欣慰,讓人陶醉。
關于殘缺的作文篇2
夜空中盛放的煙花雖然璀璨奪目,但它只有一瞬間便消逝;比薩斜塔盡管不能直立于大地之上,但它卻給人另一種美感。完美與殘缺從來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卻共同促使我們的心靈達到更和諧的境地。
完美與殘缺相互聯結,殘缺往往是完美的另一種詮釋。
人們常在中秋夜晚對月遙思異地的親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缺人不在,這都是殘缺之景,但那皎潔的月色,真摯的情意不也構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思念圖了么?這何嘗不是一種情景兩全的完美啊!看似殘缺的事物,往往憑借它的殘缺,為完美更添上了一層獨特的內涵。它襯托了完美,升華了完美,使其更趨向于精神的完美。正如霍金殘缺的身體,更顯其精神、心靈的智慧光輝和完美。從某種程度上說,殘缺是完美的一部分,它讓完美更加熠熠閃光。
完美所帶來的不一定全是美滿和幸福,正如同殘缺也不完全帶來不幸和痛苦。
長城巍峨而壯麗,宛如一條巨龍,盤徊與華夏大地,可謂完美無缺。但它的建造卻是耗盡了千萬人的鮮血、勞動甚而是生命。這樣的完美,也太過于沉重了。陶潛雖然仕途不順,但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卻是另一番的情趣雅致。完美的最終結局,有時會讓人失望,進而放棄完美,重新找尋殘缺,并以此發現另一種美。我們的人生常常也暗含著這個道理,追逐了一生的名耀榮光,到頭來卻發現恬淡的生活、沿途的風景才是真。因此說,我們不能只崇尚完美而忽視殘缺,我們為了殘缺的改善而不斷努力,尋求超越時,恰恰收獲了真實和喜悅。
讓完美與殘缺和諧存在,共同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心靈的道路。
正如斷臂的維納斯將殘缺與完美融合得淋漓盡致,我們也應該將它們作為人生之舟的兩只船槳、共同協作,時刻用完美與殘缺提醒自己,駛向成功的彼岸,獲得心靈的富足。既是制約又是合作,它們會不時提醒我們辯證地看待自己,看待周圍的一切。既要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又要不斷積累經驗教訓。讓完美和殘缺蘊于人生之中,不要苛求完美,要在殘缺之中尋找美,一種全新的美。
完美與殘缺如同鑰匙和鎖,無法單獨存在。它們相互偎依,相互聯結。我們不能為了完美而忽視殘缺,因為殘缺賦于完美以新的生命活力,引導著不同的結果。尋求兩者統一,帶來全新和諧。
關于殘缺的作文篇3
誰都喜歡完美的東西,討厭殘缺的東西,但大家也都清楚真正完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不過即使這樣,大多數人還是在追求著那份完美,殊不知其實殘缺在某些時候也是有它獨特的力量的,殘缺與完美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
什么是完美,什么又是殘缺。
完美就是在每一個方面都達到了最好,可以滿足所有的要求,完全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而殘缺與之相反,便是在某一甚至是多個方面不能滿足要求,存在缺陷,不盡如人意。
為什么說殘缺與完美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
完美固然是好的,但完美的同時也意味著沒有了改進的空間,沒有了進步的余地;與之相反,殘缺雖不夠好,但卻有著不斷變好的無限可能。如果雞蛋為了保持自己完美的外殼不愿破裂,不愿變的殘缺,那么新的生命便永遠不可能出現,而那完美的雞蛋最終椰汁會落得腐敗變臭的下場。同樣,完美的事物無法從別的事物上學習,也就缺少了與外界的溝通,自然會少了活力與快樂。
怎樣對待殘缺與完美。
首先,要接受殘缺,對自己也是對別人。人無完人,無論對人還是對事絕對的完美都是不存在的。自己的殘缺要學會接受,沒必要自己為難自己,而對于他人的殘缺就更要學會包容。就如托馬斯·曼說的那樣:“不要為別人不能成為你所希望的人而憤怒,因為你自己也不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個人。”其次,沒必要對完美過于執著。完美雖好,但卻像太虛幻境一樣難以到達。適度追求完美是上進與認真的表現,但若過于執著,便是偏執了,只是在追求一個不可能的結果而給自己徒增痛苦。不斷變完美的過程甚至比完美本身更加重要。最后,要不斷改善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向他人學習無疑是變得更好的一種簡單辦法。“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是執著于完美,而僅僅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向他人學習,與他人溝通;不是忙著追逐,而是慢下來環顧四周,體會這之中的別樣快樂。即使最后仍存在許多殘缺,仍不完美,又有什么關系呢?
換一種角度,有時殘缺并不是壞事,它和完美一樣有重要的意義。讓我們接受殘缺,趨向完美。
關于殘缺的作文篇4
當清風將春天吹遠,當蟬鳴叫醒夏天,腳步聲在被曬得滾燙的柏油路上一深一淺時,我就知道,那個瘸了一只腿的鄉下老奶奶又該來了。
夏天,最讓我期待的不只是暑假,還有那個為我送來一滿箱冰淇淋的親切的老奶奶。記得第一次見她時,她還帶了她的孫女。年紀和我相仿,穿著一條很漂亮的粉色公主裙,頭上還帶了一個嵌了鉆的小皇冠。我很喜歡她這一身裝飾,這可能是每個小女孩都希望擁有的穿著吧!相反,那個老奶奶則衣著樸素而干凈,渾身上下可以用黯然無光來形容。她那張和藹的臉,讓我見了一次面便銘記于心。她說她的孫女在城里學跳舞,得了各種各樣的獎,滿臉都寫著驕傲。
第二次見她是我讀小學三年級了。她來我家串門,汗水浸透了背脊,她一直在喘氣,像跑了一場馬拉松,但手中的那箱冰淇淋卻緊緊地擁在懷里,感覺那對她很重要。她將那箱冰淇淋遞給了我,再抹了抹額頭上的汗珠,說:“我是從鄉里走過來接我孫女的,在路上我想著你應該喜歡吃冰淇淋,也就給你買了些,不要嫌便宜,是奶奶的一點心意。”我開心地笑了,看著她勞累的樣子,我便提議要和她一起去接她的孫女,她欣然接受了。到了那,我便坐上了一個板凳,靜等著她和她的孫女出來。突然,我看見她的孫女甩開了她準備牽手的手,說:“你下次不要來接我了,同學們會笑話我的,我已經讓爸爸媽媽來接送我了。”說完,她的孫女便坐上了她父母的車,走了。
我看著落魄的她,跑了過去,她沒說話,只是看起來很悲傷。在我和她一起往回走的時候,她說了很多話,聽的出她很愛她自己的孫女,也可見她孫女并未理解這份愛。她說她在和孫女一起時,通常會壓低腳步,讓自己顯得像個正常人,也會很在意他們的感受,家務活由她來承包,也盡量不讓自己生病。說著說著,她的淚便不住的涌了出來。
不完整為了完整的愛,把自己裝飾得美麗。她哭的樣子像個受盡了委屈的小孩,把長年壓抑在心中的自己釋放了出來。從此以后,她每年夏天都會來城里送我一箱冰淇淋,這一送,就是五年。
最后一次見她,是一個晴朗的夏天。我和她一起去放風箏,我歡愉的跑著,她笑著坐在草坪上看著,我累的氣喘吁吁,但心中無比輕盈。
又是一年夏天,蟬鳴如期而至,只是我期待的那個老奶奶“失約”了。我的生活好像缺失了什么,又好像一切都沒變,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她那渴望被珍惜的完整的愛。
關于殘缺的作文篇5
清冷的殘月雖不完美,卻也將月光灑滿大地;斷樹殘桿的枯枝敗葉雖不及新生綠葉一般朝氣,卻也讓人感受到四季更迭,感受到秋天的美;舊寺銹鐘的破門頹墻雖是殘缺的,卻能讓人在瞬息萬變的城市外尋求到一絲心靈的沉淀。殘缺,亦是一種獨特的美。
殘缺也是一種美,因為它能給人帶來希望,使人在逆境中奮勇向前。海倫凱勒,一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殘疾人,雖有著一副殘缺的身體,卻有著一顆探尋真理追求美好的心。她將殘缺化為動力,奮勇向前。在漆黑的世界里,為我們點亮了文學之燭與希望之光。音樂家貝多芬,即使聽力逐漸衰弱,仍然堅持對音樂的探索與追求,在逆境中艱難前行,用靈魂至極的黑白鍵撞擊出生命的悲壯樂章。最終,殘缺沒有阻止他的步伐,而是成為他通往成功路上的墊腳石。無論是海倫凱勒還是貝多芬,他們都用殘缺的軀體鑄就了美好的人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殘缺也是一種美。
殘缺也是一種美,因為它能給人以警示,讓我們不要忘記過去。古老的北京城中有一個凄美的印——-圓明園。這座昔日壓倒群、,震驚世界的園林奇珍,卻被八國聯軍先洗劫后放火焚燒,弄得得傷痕累累。但是圓明園用它的殘缺,提醒著一代代中華兒女,要時刻保持著奮起努力的精神,要時刻記住:落后就要挨打,警示人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殘缺的圓明園展示出一種悲壯凄涼的美,讓人們感受到殘缺也是一種美。
而加拿大工學院的畢業生,畢業后都會拿到一枚鋼制戒指。這個學校譽滿全球,可是曾出現過一件令學校名譽掃地的事。一次,該校的一位工程師擔任了建筑大橋的任務。由于計算失誤,大橋建成后不就塌了。工學院為了牢記教訓,警示學生,便將這座塌橋的鋼材做成戒指,送給畢業生警示畢業生要牢記這個血的教訓。盡管這座橋是殘缺的,是不完美的,可是它的殘缺帶來的價值,卻起到了提醒學生做事要嚴謹、細心。所以殘缺能給人以警示,這種殘缺也是一種美,一種獨特的美。
在我看來,殘缺的人生比完美的人生更有意義,因為我們會在殘缺中尋找方向,努力向前,再一步步在探索中尋求樂趣,體會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殘缺也是一種獨特的美。
綜上所述,殘缺給人帶來希望,給人以警示,給我們帶來有意義的人生思考,因而殘缺比完美更具有展憾人心的力量。它蘊含了無數難以訴說的悲歡離合,蘊含了無數滄桑世事中永恒的感傷和悲涼,這種殘缺的美麗,直接觸動人們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也正是因為殘缺浸滿了淚水與哀愁,故而使其更多了幾分攝人心魄的魅力。所以殘缺,也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美。
最后我想說:殘缺也是一種美,這種不在殘缺的外表,而在美好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