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 佚名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詩十九首》中的第一首。作者無名氏,選自由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兩漢】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行行重行行》注釋:
[1]行行重行行:行了又行,一直在走。重(chóng),又。這首詩描寫了一位女子思念離家遠行的丈夫的心情。
[2]一涯:一方。
[3]胡馬:北方的馬。
[4]越鳥:南方的鳥。
[5]日已遠:一天比一天遠。
[6]緩:寬松,這里是指人因相思而日漸消瘦。
[7]棄捐:拋棄。
《行行重行行》意思: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的游子不想回還。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行行重行行》寫作背景:
處在苦悶的時代,而又悟到了“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的生命哲理,其苦悶就尤其深切。苦悶而無法擺脫,便往往轉向它的對立一極——蕩情行樂。此詩所抒寫的,就正是這種由苦悶所觸發的滔蕩之思。
《行行重行行》鑒賞:
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這首詩使人悲感無端,反復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行行”言其遠,“重行行”極言其遠,兼有久遠之意,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于是,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與君生別離”,這是思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回憶,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壓抑不住發出的直白的呼喊。詩中的“君”,當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遠行未歸的游子。“相去萬余里”。相隔萬里,思婦以君行處為天涯;游子離家萬里,以故鄉與思婦為天涯,所謂“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承上句而來,“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長”承“萬余里”,指路途遙遠,關山迢遞。因此,“會面安可知”。當時戰爭頻仍,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詩人在極度思念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凡物都有眷戀鄉土的本性。飛禽走獸尚且如此,何況人。這兩句用比興手法,突如其來,效果遠比直說更強烈感人。表面上喻遠行君子,說明物尚有情,人豈無思的道理,同時兼暗喻思婦對遠行君子深婉的戀情和熱烈的相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衣帶日漸寬松,是因為人日益消瘦,不說人漸瘦而說帶漸緩,久別與長期相思之苦都用暗示表達出來。正是這種心靈上無聲的呼喚,才有后人的曠世同情和深深惋嘆。
詩中出現了兩次“相去”。第一次與“萬余里”組合,指兩地相距之遠;第二次與“日已遠”組合,指夫妻別離時間之長。相隔萬里,日復一日,是忘記了當初旦旦誓約,還是為他鄉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凈的心靈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二句寫思婦因相思之深而產生的疑慮。含蓄的描寫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文化教養。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詩人通過由思念引起的猜測疑慮心理“反言之”,思婦的相思之情才愈顯刻骨,愈顯深婉、含蓄,意味不盡。“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猜測、懷疑,當然毫無結果;極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此二句又承上“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更進一步寫久別與相思之苦。“歲月”,指時間。
“忽已晚”,言時間過得快。行人未歸,歲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謝,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紅顏老的遲暮之感。坐愁相思了無益,與其憔悴自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留得青春容光,以待來日相會。故詩最后說:“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至此,詩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結束了她相思離亂的歌唱。詩中淳樸清新的民歌風格,內在節奏上重疊反復的形式,同一相思別離用或顯、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興的方法層層深入,“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式單純優美的語言,正是這首詩具有永恒藝術魅力的所在。而首敘初別之情——次敘路遠會難——再敘相思之苦——末以寬慰期待作結。離合奇正,現轉換變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遠的藝術風格,表現出東方女性熱戀相思的心理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