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岳陽--歐陽修
晚泊岳陽
朝代:宋代 作者: 歐陽修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譯文
日暮鐘聲,“城里”應(yīng)是燈火輝煌,美麗無比,而自己卻漂泊城下,閑臥舟中。只見一輪皓月,懸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夜深月亮灑下清輝,又傳來舟子晚歸時的歌聲。這歌聲引起多少思緒,其中感情體味不盡,只感覺輕舟短楫,疾去如飛。
注釋
①失江路,意謂江水蒼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②清輝,皎潔的月光。
③一闋,一首樂曲。
賞析
宋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領(lǐng)導(dǎo)的新政失敗,被貶河南鄧州。積極參與新政的歐陽修,“慨言上書”,一度下獄,后被貶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時的心情和范仲淹應(yīng)該同樣是憂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憂”,“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就是以憂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歡樂。這一點我們在分析《岳陽樓記》時,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而歐陽修卻沒有像范仲淹那樣“進亦憂,退亦憂”,他在《晚泊岳陽》中這樣寫:
根據(jù)《宋史·歐陽修傳》的記載,“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廬陵就是今天的江西吉安。“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這首七言古詩,即寫于被貶夷陵途中。《宋史·歐陽修傳》對歐陽修有這樣的評價:“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fā)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從中可見其耿直剛勁見義勇為的為人。歐陽修自己有這樣的話:“君子輕去就,隨卷舒,富貴不可誘,故其氣浩然;勇過于奔、育,毀譽不以屑,其量適然,不見于喜慍”(《送方希則序》),歐陽修豁達超然的態(tài)度可以想見。這種耿直豁達的性情對他的學(xué)生蘇軾影響很大,并且經(jīng)由蘇軾二發(fā)揮到極致。歐陽修自稱文章太守,這來自他的詞《朝中措》“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這是何等的氣度胸懷!這種胸懷氣度在本詩表現(xiàn)得雖然不很明顯,但細心的讀者自會體察得出。
本詩三處寫月,第三句寫明月“來”懸空江,表現(xiàn)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作伴;第五句用擬人的方法呈現(xiàn)靜夜“月弄清輝”的畫面,也為下句漁人歸家做引;第六句寫月光引領(lǐng)水上人伴著歌聲飛去歸家,帶出作者一絲思鄉(xiāng)之情。
這首詩通過臥聞鐘聲、系舟樹下、靜賞江月、傾聽歌聲等舉動,城里鐘、水上歌等聽覺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蒼茫、輕舟飛逝等視覺形象,以景寓情來表現(xiàn)作者觸景而生的思鄉(xiāng)之情。句句寫景,景景關(guān)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