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廣 佚名
《衛風河廣》出自《詩經·國風·衛風》。《河廣》描寫一位被黃河阻隔的人思念宋國,希望回到宋國去的感情。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詩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河廣》
作者:佚名【先秦】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河廣》注釋:
1、杭:《楚辭·九章》王逸注引詩作“斻(航háng)”,渡過。葦可以編伐,“一葦杭之”是說用一片蘆葦就可以渡過黃河了,極言渡河之不難。
2、跂(qì):同“企”,就是懸起腳跟。予:猶“而”(《大戴記·勸孝篇》“跂而望之”與此同義)。以上兩句言宋國并不遠,一抬腳跟就可以望見了。這也是夸張的形容法。
3、曾:猶“乃”。刀:小舟,字書作“舠”。曾不容刀:也是形容黃河之狹。
4、崇:終。從天明到早飯時叫做“終朝(召zhāo)”。這句是說從衛到宋不消終朝的時間,言其很近。
5、河:黃河。葦:用蘆葦編的筏子。
6、宋:宋國,古址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南。
《河廣》意思:
誰說黃河廣?一葉蘆葦就可以渡過去。誰說宋國遙遠?踮起腳來就可以看到了。
誰說黃河寬?河道不夠一艘小船航行。誰說宋國遙遠?不用一頓早飯的時間就可以走到了。
《河廣》寫作背景:
在不同的朝代,詩經被冠帶了不同的意義,朱熹的陳朱理學言稱詩經多是淫奔之詞,而遠在民族文化啟蒙時期,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則給予了比較公正的評語:詩經三百篇,概括為“思無邪”。
解放后,國家對于傳統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扶持,先后有不同的版本面世。郭沫若的譯本中政治色彩過于濃厚了,動輒解釋:其中反映了勞動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這與當時的社會大的背景是分不開的。
《河廣》鑒賞:
奇特的夸張,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發揮令人拍案叫絕的強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狀摹北方冬日之飛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如“席”之雪鋪天而降,那是怎樣一種旋轉朔風的天地壯觀!若非夸張,不可能有這種驚心動魄的奇境躍現。西方一位作家,贊嘆祖國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車杠,也會長出枝葉來!”大地之豐饒,正是借助這匪夷所思的夸張,造出了只有在神話中才可見到的奇跡。那搖曳著綠葉青枝的無數“車杠”,該帶給人無限的驚奇和狂喜。
《衛風·河廣》之傳誦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夸張之奇特。詩中的主人公,按《毛序》舊說當是歸于衛國的衛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的宋人,急于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之作。因為在衛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發源于“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夸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夸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為什么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夸張復疊時,讀者便不再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跡”出現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夸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問,和奇特夸張的答語構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奇情,是《河廣》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問,問得如一瀉汪洋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夸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蕩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