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 教案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總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歷史上最長的長篇政治抒情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離騷 教案,以供大家閱讀。
離騷 教案一
一、【注音朗讀】參看課文腳注(或查詞典),給文中陌生詞語注音。之后,有節奏地朗讀全文。
二、【初步感知】朗讀之后,合上書,在此書寫:
我感受到了屈原寧死不屈、不同流合污的堅強意志。
三、【標題解讀】我這樣理解“離騷”:
“騷”可能不是什么好東西,所以要離開它。“騷”是什么?馬身上的跳蚤?這真是讓馬痛苦不堪的東西。因此,離騷就是離開難以忍受的(讓人皮膚發癢——如約伯之癢?)的痛苦。(《說文》騷,摩馬。形聲。從馬,蚤聲。本義:刷馬。動詞。也人注:《說文》把騷的本義理解為動詞“刷馬”,愚以為是不到位的。馬身上若沒寄生蟲、不癢何苦刷之?)教材17頁注①提供了3種理解,1、離愁;2、遭(罹)憂;3、楚地古樂曲名。筆者的理解與1接近)
四、【批注理解】請在下面詩的段中、段末,作批注式的理解。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為生而哀)(“民生”理解為“人生”更合語境。因為屈原不是平民,若為平民哀嘆就排除了自己,這是不合語境的。下文同解:“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朱熹集注:“言人生各隨氣習,有所好樂。”)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好修被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因美被替)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善而不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王不察民)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奸人嫉我)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時俗巧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背繩追曲)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憂郁獨困)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寧死不為)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不群本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異道難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壓抑忍耐)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清白而死)
【我與世俗不合,愿以死與之絕離】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反悔道錯)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迷途未遠)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騎馬皋丘)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不改初衷)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制衣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我情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高冠長佩)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芳質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反顧觀望)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佩飾芳菲)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我獨好修)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雖死不變)
【我欲堅持美善,雖死也不可改變】
五、【主旨確證】通過以上理解分析,兩首詩的主旨,可以這樣綜合、概括:
詩歌抒發了詩人因內心美善而遭到世俗奸人的嫉恨排擠的極度哀傷;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寧死不改清白、決不與世茍合的堅強意志。
六、【內容審美】你覺得《離騷》(選)所表現的內容美在哪里?
我覺得《離騷》(選)所表現的內容美在:1、芳草、香花、美貌、華佩的意象,引發我們豐富、美好的遐想;2、面對世俗誣陷,仍保守價值(清白),寧死不屈、決不茍合的意志,折射出詩人心靈力量(時空)的強大。
七、【形式審美】你覺得《離騷》(選)詩寫得漂亮么?憑什么?
我覺得這首詩寫得漂亮。所憑的大約是:1、不變的“兮”字句式反復吟唱與豐富的詩情形成張力,使詩節奏頓挫、齊整(其中的對偶句,加強了整齊性)而情感豐富、濃郁。2、直抒胸臆與托物言志(比喻、象征:物美、外美寓意人美、內美)形成張力,使詩的情感明白而濃厚,但又不失含蓄和美的意蘊。3、奸俗與忠良、堅持與悔恨等對比、反襯,加強了敘述的張力和抒情的波瀾。
八、【文本與文本】閱讀下面的文段,并回答問題。
五月初五的端午日,除了與屈原之死有關,也是遭受迫害的另一楚國英雄伍子胥的紀念日。當年吳王夫差罔顧輔臣伍子胥諫言,反而聽信奸臣挑唆,賜其自殺,并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由此成為民眾在這天必須追思的第一冤魂。
東漢年間,十四歲的曹娥小姐因父親溺江而亡,沿江哭尋,因不見尸首而投江自盡,父女倆的尸體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為避風化嫌疑,曹娥的兩手竟從背后抱住父尸,其感人事跡也隨之被鄉民所懷念。
明朝以后,端午日又跟白蛇傳說扯到了一起,因為就在端午當日,白素貞小姐飲用雄黃酒,險些露出蛇妖的本相,因此民眾起而仿效,指望能起到除妖去邪的功用。
一個節日同時有具備紀念詩人、忠臣、孝女和辟邪驅魔的多重語義,實在是十分罕見的事情。為了弄清什么是端午的最高母題,我們不得不對這個節日的起源作簡明的闡釋。
端午日就是五月初五,它意謂著夏季(午月)的開端,由于隱含兩個“五”字,所以一些地方又稱為“重午(五)”,多出現于夏至前后。那天,炎熱的夏季已經逼近,各種鬼魂、蛇蟲和瘟疫開始歡樂總動員,古人形容它“五毒盡出”,眼見得不是個吉祥的日子。
端午就是最古老的亡靈紀念日,世人要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但這一“鬼日”卻因佛教傳入而發生位移,被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替代。端午的原始功能,在歲月的侵蝕中變得曖昧不清,只有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還約略暗示著它與鬼魂的關聯。菖蒲葉片狀如寶劍,方士們稱其為“水劍”,后又引伸為“蒲劍”,據說可斬各種妖魔鬼怪。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勸慰冤死的亡靈,一方面又大張旗鼓地驅除惡鬼,這種軟硬兼施的兩面手法,構成了端午習俗的真正母題。
在我看來,一月一日(春節)、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陽)和十一月十一日(冬節),這六大節日,正是夏歷所設定的主要節日譜系,其共同特點是日與月的序數重合,顯示夏人在歷法游戲上的幽默品格。除了十一月十一日的節日含義已經散失,其它至今仍在或輕或重地發揮功能。夏歷首次由夏朝啟用,第二次在春秋戰國被部分國家應用,第三次由漢武帝重啟,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夏歷的三度興起。端午節的習俗,無疑始于夏朝,又在戰國時代被楚人所用,其源頭遠在屈原和伍子胥之先。這兩位楚國忠臣的死期,若不是碰巧剛好撞上端午日,就是被當地百姓蓄意改造,以期與鬼節融為一體,成為祭祀追穰的對象。至此,端午節的起源之謎已經昭然若揭。 (朱大可《端午節的夏代起源》)
朱大可先生認為,端午節起源于何時?最初的、最古老的含義是什么?它憑什么又跟紀念詩人、忠臣、孝女聯系在一起?
朱大可先生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夏朝。最初的、最古老的含義是亡靈紀念日,世人要在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們離去。因為詩人、忠臣等的死期,碰巧剛好撞上端午日,也或是被當地百姓蓄意改造,以期與鬼節融為一體,成為祭祀追穰的對象,于是聯系在一起。
九、【文本與生活】說一說,自己家鄉的端午節有些什么習俗?上文的信息是否可以解釋這些習俗?
門上懸掛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風俗,按上文的解釋就是一方面“勸慰冤死的亡靈”,一方面“驅除惡鬼”。以下文字,可以算是對劃龍舟、吃包粽子的含義的解釋:
這就是現下流行民俗的起源:在屈原被謀殺的那個日子和那個現場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他們機智地用賽龍舟來隱喻當時激烈的追殺場面,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變。其中,米飯象征他的肉體,粽葉(竹葉)象征裝他的麻袋,粽絲象征捆扎他的繩索,而把粽子投入水中,則象征著屈原遭人溺斃的真相。而由于時間的流失,這些出現在屈原紀念大會上的隱喻,最終成為費解的謎語。至此,歷史被收藏和掩蔽在了壯麗的風俗的背后。(朱大可《置身于謀殺屈原的現場》)
離騷 教案二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并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教學難點:
將原詩翻譯成具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由此導入新課)
1.了解學生對詩歌文字掌握的熟練程度。
2.檢查一下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他們找出的詩句)。
二、教師對檢查內容進行歸納、小結
1.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
①思想內容可以用“導語”中提到那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恰恰表明詩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經歷;“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證明詩人不屈不撓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藝術特點我們重點分析詩中所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有關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根據這一標準再來檢測我們在作業中所找出的詩句是否正確。(教師提出自己找到的詩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蕙:即蘭蕙,草本植物,開淡綠色花,氣味很香;茝:古書上說是一種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那種聯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和“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則體現出了夸張的手法和熱情奔放的語言。這與《詩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詩句相比,在風格上的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