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出現流星雨的時間
2023年1月4日 | 象限儀座流星群 |
2023年4月22日 | 天琴座流星群 |
2023年5月5日 | 寶瓶座n流星群 |
2023年7月末 | 寶瓶座8流星雨 |
2023年8月12日 | 英仙座流星群 |
2023年10月7日 | 天龍流星雨 |
2023年10月21日 | 獵戶座流星群 |
2023年11月4日-5日 | 南金牛座流星雨 |
2023年11月11日-12日 | 北金牛座流星雨 |
2023年11月17日 | 獅子座流星群 |
2023年12月13日-14日 | 雙子座流星群 |
2023年12月22日 | 小熊座流星群 |
流星雨的觀測
在北半球,只推薦12月中旬的雙子座流星雨、1月上旬的象限儀座流星雨、8月中旬的英仙座流星雨。觀測流星雨,建議在遠離城市光污染的地方,海拔盡量高,天氣晴朗,空氣干燥的地方。流星雨的關鍵詞ZHR,每小時天頂流星數,前提條件是環境極好的情況,在城市里星星都看不見幾顆就別想流星雨了。 至于__座流星雨,應該怎么找到__座,下個手機星圖就好了,這個不難。還有就是,輻射點(即__座)的位置決定了你能看到的流星數,輻射點越高越好。月光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流星雨遇到新月當然最好了,整夜都可以觀測。
什么是流星雨
1、流星雨是指彗星在靠近太陽的過程當中,會散失很多的物質,產生大量流星體。地球和這些流星體相遇時,人們就會看到某個天區的流星明顯增多的現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流星雨發生流星雨時,流星的出現率通常是每小時十幾條到幾十條,但在發生流星暴時,流星的出現率可高達每小時幾千條乃至幾萬條。
2、這個和流星是有區別的,流星是指太空中的流星體或小行星闖入地球大氣層,并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
流星雨的命名
成群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流星雨看起來像是流星從夜空中的一點迸發并墜落下來。這一點或這一小塊天區叫作流星雨的輻射點。通常以流星雨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以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例如每年11月1 7 日前后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就被命名為獅子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寶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也是這樣命名的。單個出現的流星,在方向和時間上都很隨機,也無任何輻射點可言,這種流星稱為偶發流星。與偶發流星有著本質不同的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長線都相交于輻射點。
流星雨的發現和歷史記載
流星雨的發現和記載,也是我國最早,《竹書紀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的記載,最詳細的記錄見于《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
我國古代關于流星雨的記錄,大約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記錄大約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約12次,獅子座流星雨記錄有7次。這些記錄,對于研究流星群軌道的演變,也將是重要的資料。
流星雨的出現,場面相當動人。我國古記錄也很精彩。試舉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記錄作例:南北朝時期劉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軒轅。……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曉而止。”(《宋書·天文志》)這是在公元461年。當然,這里的所謂“數千萬”并非確數,而是“為數極多”的泛稱。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現時的情景,從古記錄上看來,也令人難以忘懷。請看:唐玄宗“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甕,或如斗,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 (《新唐書·天文志》)開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體墜落到地面便成為隕石或隕鐵,這一事實,我國也有記載。《史記·天官書》中就有“星隕至地,則石也”的解釋。到了北宋,沈括更發現隕石中有以鐵為主要成分的。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里就寫著:“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于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經注意到隕石的成分了。
在歐洲直到1803年以后,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的殘留部分。
在我國現在保存的最古年代的隕鐵是四川隆川隕鐵,大約是在明代隕落的,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掘出,重58.5千克。現在保存在成都地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