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母愛的散文
濃濃的母愛 如果我知道你眼角的淚花,埋有我天真的輪廓,那我怎么會舍得你去為我哭泣。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表達母愛的散文,歡迎大家閱讀。
表達母愛的散文1:感悟母愛
人世間,總有一個人,默默地給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淚流滿面。這個人,就是母親,這種愛,就是母愛。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媽媽”。人一出生,所能體驗的第一份情感就是母愛。
母親是什么?母親,是賦予我們生命的女人。母親,是一種無代價的職業,是一種沒工資的工作。普天下,最平凡的是母親,最偉大的也是母親。母親,只有兩個字的一個詞,輕輕地讀出來,卻又如此沉重。
看過一篇文章,是這么說的:每個母親,都是仙女變的。她是天神最偏憐的女兒,住在星河之畔,織虹紡霓,藏云捉月,臨水自照,顯映的是自己美麗的羽衣和容顏,何曾煩心掛慮?然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見了,她換上了人間的粗布——她已經決定做一個母親。有人說,她的羽衣被鎖在箱子里,她再也不能飛翔了;人們還說,是她丈夫鎖上的,鑰匙藏在極秘密的地方。可是,所有的曾經的仙女而今的母親都明白地知道,那箱子和鑰匙藏在哪里,在某個無人的時候,她甚至會惆悵地開啟箱子,用憂傷的目光撫摸那些柔軟的羽毛。她知道,只要羽衣一著身,她就會重新回到云端,過上以前那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她把羽衣摸了又摸,仍然選擇關上箱子,放回鑰匙——是她自己鎖住那身羽衣的,她不能飛了,因為——她已不忍飛去,因為——她已是一個母親。
母愛是什么?母愛,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最純潔、最無私、最偉大的情感。也許當我們青春年少時,并不能完全理解母親那細微的言談舉止中所蘊藏的深深濃情,甚至,母親的嘮叨常常會使我們感到厭煩,直到也為人父母了,才漸漸地開始明白,母愛,沒有固定的模式,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不同的母親有不同的表達母愛的方式,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懷——無私地奉獻愛的全部!
人世間,沒有任何一種愛,能和母愛的無私和奉獻相媲美。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青年,瘋狂地愛上了一個女人,但他卻不知道,這女人是魔鬼變的。一天,這個魔鬼要青年去挖母親的心給她吃,青年毫不猶豫地照辦了。黑夜里,他捧著母親的心匆匆地趕往魔鬼的身邊,不小心摔了一跤,心被摔出去很遠,正當他費力地爬起來的時候,聽到那顆母親的心在問:“摔疼了嗎?我的兒。”這就是母愛,雖然無聲,卻總是震撼靈魂。
看世界萬物,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母愛其實是一種天性。母親對子女的愛,是默默奉獻,是不求回報,是付出所有,是渾然忘我。母親,或許原本是膽小柔弱的,但是為了兒女,任何母親都會變得勇敢堅強;為了兒女,母親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當生死攸關的時候,母親總是義無反顧地舍棄自我成就孩子。
母親對兒女的愛,就如芳香永駐,用所有的力量,守護著孩子的安康幸福——母親的愛,是兒女前進中的燈,點燃自己,照亮孩子通往幸福的路途;母親的愛,是兒女生命中的河,源源不斷,陪伴著孩子奔向溫馨的港埠;母親的愛,是兒女世界中的傘,遮風擋雨,保衛著孩子的身心和全部!母親對兒女的愛,是和風,是細雨,是陽光,……是這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所有的語言和文字都描繪不出母愛的萬分之一。
母親的關愛和奉獻,給我們以心靈的慰藉和情感的撫慰。讓我們即使在艱難困苦中,心灰意冷時,每當想起微風中母親的白發、渴盼的眼神、溫暖的懷抱,我們如沙漠般的心田就會流過一股清泉,讓我們振奮、讓我們堅持、讓我們留戀、讓我們陶醉……漫漫人生旅程,正是因為這無私的母愛,教會我們關愛他人和社會,激勵我們摒棄自私和怯懦,感化我們創造真善美的世界。
天下所有的兒女,好好地愛你們的母親吧!如果你是一個孩子,請你用最甜美的聲音告訴你的母親,你是多么地愛她;如果你是一個成人,請用最樸實的行動去表達你對母親所有的尊敬和愛戀。因為,隨著時間的一天天過去,我們在一天天的長大,而母親的生命,也在一天天的衰老和耗盡,人的一生,事情總是忙不完,但親情和報答的機會,卻是有時限的。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去愛他們吧,明天也許就晚了,別讓遺憾和悔恨成為我們永久不愈的傷心和疼痛。其實,老人對我們的要求并不多,只是希望我們常回家看看,即使我們什么也沒做,即使我們回去是給他們增加了勞累和花銷,當我們走近,他們就能感受到欣慰和愛意。
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我虔誠地為你們祈禱,愿你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愿你們擁有幸福的晚年!愿你們擁有平安吉祥快樂如意的每一天!
表達母愛的散文2:感恩母愛
有一種愛,叫付出;她不用你任何的回報。有一種愛,叫無私;她愿把所有的愛都給你。有一種愛,叫偉大;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愛你,這個人叫“母親”!這種愛叫“母愛”。母親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母愛是世界上最博大最無私的愛。五月,百花爭艷,陽光明媚。充滿著溫馨與浪漫。隨著西方的文化流傳,中國人也把每年五月的第二星期天定為“母親節”,這一天是天下所有母親最美麗最快樂的一天。我們祝福她們,贊頌母愛的偉大。
在這美麗的季節,讓我們送上一束漂亮的康乃馨,芳香悠長。祝愿母親永遠漂亮安康!
母愛,像一縷陽光,永遠照耀我前行。
母愛,像綿綿春雨,永遠滋潤我成長。
母愛像一首贊歌,婉轉悠揚,千古傳唱。
母愛是最純潔最無私的愛,母親的眼里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她為兒女操勞一生,含辛茹苦的從不抱怨。縷縷的青絲變銀發,滿臉的皺紋刻畫著歲月的痕跡。她們的手粗了,腰彎了;歲月無情,斑駁了誰的容顏。她們把青春給了兒女。平凡偉大的母愛是世界上最暖的親情。無論時間怎樣流轉,歲月怎樣變遷。在我們心目中,母親是永遠最美的。
兒行千里母擔憂,那濃濃的牽掛永遠都是難以割舍的。母愛是天涯游子的最終歸宿,是潤澤兒心靈的一眼清泉,它伴隨兒女的一生一世。絲絲縷縷綿綿長長的延伸。于是,在兒女的笑聲中淚眼中便融入母愛的纏綿。
讓我們推開記憶的窗,回想起那美麗的曾經,溫暖的過往。母愛的點點滴滴,是人生最美好的珍藏;是人生最難忘的時光,是人生最美好的回憶;是刻骨銘心的印記。回憶是眼中的淚,回憶是心里的暖;回憶是美的憂傷。任何的片段,在腦海中播放,一切如煙,一切如夢,一切如昨。會讓我們心情蕩漾,回味悠長。愛如潮水,把我的心灌醉。愛如陽光,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我愛您,母親!我想您,母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每當想起這首詩,不知不覺我的淚已落下,任感情波濤洶涌。媽媽是我一生的感動。
感謝母親給了我生命,讓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血液里永遠流淌著母愛。感謝母親的所有賜予,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世界上最暖的手,那便是母親的愛撫。母親是人類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世界上最溫暖的愛,那便是母親的愛。母愛是一本書,需要我們細細的品讀。母愛,我將用一生去解讀。母親,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幸福,母愛,是我們永遠的財富。
母親節的這天,是感恩母親的一天。任何人都在心里珍藏母親的關愛與哺育。我們都應感謝母親,祝福母親;孝順母親。母親,你們辛苦了!愿天下的母親,母親節快樂吉祥,幸福安康!
表達母愛的散文3:母親的回憶
母親在我參加工作的那一年去世。在這之前,母親已經纏綿病榻五年了。母親是高血壓導致腦溢血后遺癥。高血壓,母親在三十多歲就有,只是當時生活艱難,沒有條件關注母親的病。只是在犯病時,在床上躺一躺。稍稍好一些,就又掙扎著下地忙碌、操勞了。母親五十歲退休,退休后就有些發胖,然后就得了腦溢血,五十五歲就離開了我們。母親是辛苦了一輩子,沒有享一天的福。母親一共生養了七個孩子,兩個兒子,五個女兒。沒有能夠孝順母親一天,這是我終生的恨事。
小時候,在冬天的夜晚,母親常常在油燈下為我們做鞋,納鞋底。我們這些孩子則圍坐在一起,一人拿一個包谷棒子搓上面的包谷粒,或者剝麻桿,搓麻繩。一般,細麻繩都是納鞋底用的。納鞋底需要一些手勁兒,要用大針、錐子、頂針。或是需要一些巧勁兒,可我始終不會,到現在為止,縫稍微厚一些、硬一些的東西,像縫被子之類,我都必須用頂針。母親永遠有做不完的鞋子,單的,棉的,我們兄弟姊妹七個,還有奶奶、父親、叔叔,更早一些,還有三姑、四姑吧。在那個年代,所有的衣服、鞋子都是母親手工縫制的。母親的手藝是很好的,做的鞋子樣子很好看,又跟腳,又舒服。我印象最深的是母親做的花格子面帶袢的方口布鞋,穿出去常常得到別的阿姨的嘖嘖稱贊。她們還常常來問母親來要鞋樣子呢。家里的布是一絲一紗都不會浪費的。扯的新布做成衣服,裁下來的邊邊角角可以留作補丁。衣服大孩子穿著不合適了,就給小一些的弟弟妹妹穿。
穿破了就打個補丁。容易磨損的地方經常是肘部、膝蓋等部位。打補丁也是有講究的。在那個年代,穿補丁衣服很常見。手腳笨拙的人打出的補丁明針明線,粗狂豪放。好像呲牙咧嘴的野狗,不服帖,不順溜,一看就知道是草草聯上只要不漏肉就行。而母親打出的補丁則精巧細致,外面看不出明顯的針腳,補丁的形狀也貼切自然。一件衣服的大部分實在是穿的、洗的布都透了明,沒法再補的時候,母親就會將衣服撕開,稍微結實一些堪作補丁的部分就留下來繼續履行使命,其他的部分便被撕成一塊一塊的留著打成面被子,做成鞋底子。衣服上的扣子取下來以后做衣服還可以再用。即便是粗棱棱的衣服邊兒,也可以變作繩子綁成一把,留著捆柴火。母親經常在七、八月份天氣炎熱的時候,燒一碗面糊糊,找一塊平整的薄木板,先在木板刷上糊糊,把舊布平展地粘在木板上,再用刷子蘸上面糊刷在布上,再在刷過面糊的布上貼一層布,如此反復,這就叫打面被子。面被子打好了就拿到烈日下暴曬,一下讓它干透。曬干的面被子是一整張,輕輕一揭,就從木板上揭下來。再依著鞋樣子的形狀、大小剪下來,取若干張摞成鞋底的厚度,再用棉線繩或麻繩把鞋底緊緊牢牢的縫一遍,就成了鞋底。縫的過程就是納鞋底。
在我家,大人們是有分工的,父親因為常年生病,并不承擔什么家務,幾乎是甩手掌柜吧。大哥十五、六歲就參加了工作,因為父親身體的緣故,家里的力氣活都是大哥和母親在承擔。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哥承擔了一部分幫助母親撫養我們這些弟妹的責任。還有叔叔,叔叔是我們父輩中的老小,也就比大哥大個四、五歲,結婚之前一直跟我們生活在一起。母親除了忙農田里的活,再就是家里的針線活。奶奶是負責帶小的孩子和做一大家人的飯。
閃閃爍爍的煤油燈下,母親納鞋底的聲音“哧啦”、“哧啦”均勻地響著,昏黃的燈光映照在母親的臉上,像涂了一層金色。母親時不時地將納鞋底的針在頭發間劃幾下,以保證針線的順滑,j接著略低下頭用力將大針穿過鞋底,然后再將針使勁兒拔出來,抬眼靜靜地望望我們,手中活計卻不曾停下。線繩穿過針眼的“哧啦”聲響在我們的耳畔,這聲音一直讓我很著迷。母親納鞋底的樣子,像一幅剪影,又像一尊雕塑,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中。那拈針拿線的動作,那泰然自若的神態,那舉手投足時眉宇間的溫柔慈愛,都透露出一種遙遙望去出神入化的美麗。一種純粹的美麗。屋內的爐火也紅紅地映照著我們的臉。哥哥姐姐七嘴八舌地講著學校發生的稀奇事,我們這些小的只有呆呆地聽著,手里“嘎嘣”、“嘎嘣”地不忘剝包谷。
偶爾,會聽母親說起她小時候的事,說起這些事的時候,母親的臉上泛出一種難得一見的神采。母親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她在中間。姥爺在母親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姥姥家有一點兒地,因為家里沒有可以耕種的男丁,就交給佃戶去種。母親很小就跟著姥姥紡紗織布賣錢補貼家用。在我們老家,養女兒是賠錢的事。需要從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她攢嫁妝,所有作為一個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家具、器皿,新嫁娘多少套一年四季的綢緞衣裳、金銀首飾,甚至于嫁過去婆家大大小小人等的新衣新鞋,都要作為嫁妝提前準備好。出嫁的時候,嫁妝要用抬杠抬。鄉里鄉親都要數娘家陪送了多少抬嫁妝來對比婚禮的排場,陪送的越多,新人和娘家臉上就會越有光彩,新娘到了婆家也會受到非同一般的禮遇。而作為男方,則只需要蓋好新房就夠了,所謂“嫁個閨女滿家空,娶個媳婦滿家紅”。“那窮人家實在陪不起的怎么辦?”我們會問母親,母親說,實在窮的,盡自己力罷了。
可但凡有可能的,就是賣房子賣地也要陪,不能讓女兒受委屈啊。當時聽了,只是覺得那個世道好不公平。憑什么啊,都要女兒家陪送,雖然那時候我們都還小,可也聽出那隱隱約約重男輕女的意思來。哼,幸虧我們這些女孩子生在新社會。母親還說起三姑、四姑在新疆出嫁了。當時我家有個鄰居是甘肅人,還問母親收了多少彩禮,她老家的風俗嫁女兒是要收彩禮的。況且三姑、四姑還生的那么漂亮。母親說起這件事,仿佛當時受到了很大侮辱,說,哪有這樣的,那不是賣閨女嗎,要在我們老家,陪嫁的少就夠抬不起頭的了,哪有要彩禮的?不過,母親還是覺得現在好,有些慶幸,真像在老家,三姑、四姑的陪嫁是無論如何也置辦不起的。長大后,我常常在想,舅舅當時那么小,還是個孩子。就靠姥姥帶著大姨和母親孤兒寡母的,是怎樣的辛苦,才能打發姨媽和母親出嫁。我好像看到姥姥帶著母親她們,晝出夜做,紡紗、織布、刺繡到三更半夜甚至雞鳴曙白,用賣得的錢再買回一件件衣料、物什,仿佛買得了一天天未來的幸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積少成多,累積成滿屋子的希望。這就是攢嫁妝。“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讀著這句唐詩,我想,在那艱難的歲月,母親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悲辛苦痛,即便是為自己積攢嫁妝。
聽母親說,姥姥非常得疼愛舅舅,毋庸置疑,舅舅是姥姥一切的希望和依靠。舅舅小時候愛吃肉,尤其是肥肉。隔壁的嬸子就對姥姥說:“你就給他做一大碗白燉肉,讓他吃膩了,就不饞了。”姥姥說:“讓他吃夠了,什么都不愛吃了,還有什么福氣?”姥姥對舅舅的疼愛可見一斑。我對這件事印象非常深刻,其實我出生在新疆,從沒見過姥姥。但通過母親所敘述的關于姥姥針對舅舅吃肉這件事,所采取的態度,所運用樸素的語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讓我對姥姥非常崇敬。姥姥供舅舅讀了中學。后來舅舅早早投奔解放軍,參加了革命。解放后舅舅在洛陽的一家工廠當領導,姥姥和舅母一起帶著表哥、表姐們在老家生活了很久,直到姥姥去世,舅母才遷到洛陽。姥姥算享上舅舅的福了。我兩歲的時候曾跟母親回過老家,可基本上記不得什么了。母親去世后,舅舅有次出差來新疆,來看望我們。我才第一次對舅舅有了印象,舅舅真的和母親長得很像。可舅舅還記得我,說我那次回老家,因為水土不服,渾身長疙瘩,差點死掉。這件事我聽母親說起過。
母親不喜歡回老家。母親曾在老家受了很多讓母親無法承受的精神折磨。起因是我爺爺家的成份是地主。爺爺是有文化的人,曾經教過私塾。后來在解放前夕,因為他識文斷字,就在鄉里當了保長。保長有俸祿吧,家里就有了些錢,偏偏當時有些地主在賣地,價格很便宜。作為一個在鄉間生長的人來說,可能最大的愿望就是擁有自己的土地。爺爺竭盡所能買了一些土地。當時父親正在縣中學上學,他們中學的校長是地下黨,當時非常喜歡父親這個學生。當校長聽說爺爺買地的事,就讓父親告訴家里,千萬別買地,南方解放區已經開始分田地,實行土改了。可爺爺哪里聽得進去。很快,父親的校長要南下,準備把父親也帶走參加革命。可爺爺堅決阻止了父親。因為父親是家里的長子。這是爺爺和父親一步錯步步錯的開始。
不久,老家解放了,爺爺家被化為了地主,爺爺似乎是逃逸了故鄉。母親和奶奶、父親總是不大愿意說起這件事,總是欲言又止的樣子。我心中暗暗覺得奇怪,就總是留心關于爺爺被化為地主后的事。還是后來在母親和四姑她們聊天,以為孩子們不在跟前,才說起幾句,也就被我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地灌進了耳里。爺爺出走后,奶奶則成為了地主婆,媽媽也受連累,被統稱為地主婆。家里的東西被沒收,不用說土地,凡是好一些的物件,當然還包括媽媽的衣服、首飾等嫁妝。應該還受了批斗,在村子里頗受歧視。父親當時在縣里當老師教書,好像并沒有怎么受到沖擊,但媽媽和奶奶卻到了度日如年的地步,并沒有過過一天地主的日子,卻被無奈地定為地主婆,受到種種精神上的折磨,這讓單純、善良并不懂政治為何物的奶奶和媽媽如何承受呢?
奶奶是小腳,媽媽則是裹了一半,像媽媽說的,腳沒有裹斷,部分腳趾是變形的。母親大概身高一米六二,在新疆勞動了很多年之后,大概是穿三二、三三號的鞋,因為解放了,婦女都開始放足。我曾看過小說《三寸金蓮》,那上面所描寫的給女孩子裹腳的細節,跟母親講的差不多,聽得都讓人寒毛直豎,感覺好像有人拿一根針,在你背上一針一針地刺。母親還是感到很僥幸,裹腳的罪她沒有受到底。可過去裹腳的女人一般都是主內,在家里做一些洗洗涮涮、縫縫補補的事,并不用挑擔子下地干活。可是如今,地主婆還能在家享福?奶奶年紀大了,可母親是逃不掉的。必須邁著顫顫巍巍的小腳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還要忍受別人的欺凌。
終于,老家有親戚去了新疆,并且帶信來說,新疆很好,苦是苦,可是沒有歧視和壓抑,沒人問你的過去。那一年,媽媽和奶奶兩個女人帶著三姑、四姑、叔叔、大哥、大姐幾個人尚未成人的孩子,隨同她們的鄉親一起,遠赴新疆,逃離了那讓她們傷心欲絕的故鄉,走向那讓她們充滿憧憬的未知的世界。那幾天,天天看韓天航的電視劇《戈壁母親》,看到劉月季帶著兩個兒子,拖著行李,滿面風塵,焦渴憔悴,經歷了千難萬險,跋山涉水,來到蒼涼的到處是茫茫戈壁新疆的情景,我的眼淚奔涌而出。媽媽帶著奶奶她們又受了多少罪,才到達了新疆?人擠人的悶罐車,三天四夜的路程,然后轉乘汽車,又是一天一夜,下了車,還要步行跋涉幾十公里。老的老,小的小,吃的沒有了,喝的沒有了,除了強忍著步履艱難地往前趕路,剩下的,仿佛就是死亡。母親說,當時大姐還小,實在走不動了,就由姑姑和叔叔用繩子把大姐綁在背上,輪換著背她走。等到了地方,解下繩子,大姐的腿已經被繩子勒得不會走路了。當時我家西遷的一路風塵是何等的慘烈啊,我現在想想都感到一陣陣心悸。
到新疆后,生活條件的艱苦自不必說,墾荒勞動的繁重艱辛也是難以想象的。但是,確實沒有了精神上苦痛。我還清晰地記得母親說起過的,她們在梭梭林開荒,梭梭林又高又密,很難辨認方向,就幾個人分一組,以便相互照應。而指揮部則豎起一桿高高的紅旗,下班了,大家就朝著紅旗的方向走,否則,就會迷失在梭梭林里。我想象著那波瀾壯闊的情景,也能感受到母親她們蓬勃的工作熱情。當然,地主這個成分的后患不可能因為離開了老家,就消失殆盡。父親和大哥都因為家庭出身問題,不能入團,更不要提入黨了。盡管他們工作得非常出色。父親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時,在老家實在餓的活不下去,說腿腫的像腰一樣粗,在課堂上上著課,就突然在講臺上暈了過去。家鄉很多人都餓死了。不得已,父親從老家調動支邊到新疆,投奔母親和奶奶而來。那時,家里的人,大部分已經來到了新疆。
數年后,母親她們已經完全融入的到屯墾戍邊的生活,老家忽然發來電報。說姥姥病重。媽媽就帶著五歲的二哥和兩歲的我趕回老家。這一次回老家的經歷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后來才聽母親說我那次回去,水土不服,反應特別嚴重,幾乎死在老家。這也是我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回老家。母親說,她回到村里,仍然有人指著母親說:“地主婆回來了,有什么好興的?”這些話,重重地刺傷了母親的心,可能又重新揭開了母親心頭已經忘卻的傷疤。母親說:“我以后再也不回去了。”再后來,姥姥病危,舅舅發來電報。我仍然記得父親手執電報傷心落淚的情景。當時,家里經濟非常困難,母親沒有回去,只是寄了些錢。母親很傷心,但故土,可能對于母親而言,更是一片傷心地。
母親有時候也會回憶起故鄉的美好。我記得有一次跟母親去割麥子。剛好趕上下了一陣的暴雨,我們便緊趕慢趕地回到家,坐在屋檐下等著雨停。我們換了干的外衣,頭發還是濕漉漉的往下滴水。一會兒,雨停了,天空像洗過一樣碧藍。母親忽然說起她小時候,姥姥家有個桃園。春天,一樹樹艷紅的桃花,燦爛奪目。秋天,桃樹上結滿了累累的芳香的水蜜桃,真甜吶。母親的眼中,飛揚著一種神采,亮閃閃的。臉龐也仿佛被盛開的桃花映照得紅彤彤的。我想,是這溫潤的雨,觸動了母親思鄉的心弦,雖然是不經意間的流露,卻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記憶中。
母親脾氣和順,對我們非常慈愛,幾乎沒有責備過我們,也沒發過脾氣抑或大聲呵斥過我們。媽媽和奶奶相處得非常好,還有對待姑姑和叔叔,母親的賢良淑德,是一直讓他們稱道的。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母親并沒有讀過書,只是在剛解放時的婦女識字班里,學過幾個簡單的諸如“上、下、大、小”之類的字,也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母親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教會我們孝敬老人,大的讓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和與人為善。古代讀書人所講究的溫、良、恭、儉、讓,在母親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哥工作的早,在食堂開伙,但只要可能,大哥都是把飯打回來,和大家一起吃。雖然食堂的飯菜也并不比家里好到哪里去,可是因為換了口味,我們仍然覺得吃起來比家里的飯香多了。這時候,包括大哥在內的大人們總是讓給我們吃。那時候,白面非常少,家里的白面定量,因為奶奶年紀大了,父親身體不好,都省下來偶爾給奶奶和父親改善生活。有時候,母親用白面做一次面片,稀稀的,都是湯,稍微稠一點的都盛在了奶奶和父親的碗里,但那就已經是破天荒的事了。
大哥在食堂,一個月也不過是八張白面饃票。大哥打回來的是那種兩個連在一起的方形的白面饃。掰一個下來給奶奶吃,剩下的一個再掰一半留給給父親,剩下的一半就是我們幾個孩子分。一人掰一口,大的口小,小的口大。母親和大哥是從不舍得吃的。那次看電視《家有九鳳》,九鳳們為了吃的又扯又打,看得我心里很不舒服。什么嗎,我家當年也是七個孩子,五女二男,從沒這樣爭過東西。其實。這都要感謝母親,母親用她的博愛、無私和犧牲無時無刻地不在呵護我們、教育我們。我們家姐妹五個,長大后,哪個都是孝敬老人的好媳婦,與婆婆都相處的很融洽。以后,母親自己娶了兒媳婦,做了婆婆,也是真心待兒媳婦如自己的女兒,從沒見過挑她們的過錯。母親的善良和和氣,還惠及鄰里和同事。工作幾十年,母親從沒和別人發生過爭吵,但凡有什么事,忍忍就過去了。母親衣服做的好,聽大姐說,自從我家買了一臺縫紉機后,母親還經常幫別人做衣服,或教她們剪衣服樣子。大嫂生了侄女之后,母親非常高興,她做奶奶了。我第一次見母親手繡的老虎頭鞋和老虎枕,五彩斑斕的,真神氣,漂亮極了,是給侄女穿的和枕的。這是我第一次見識母親的繡工。
奶奶在世的時候,做飯的事一般由奶奶負責。后來奶奶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母親做飯的時間就漸漸多了起來。在我看來母親有一項絕技。那就是烙烙饃,當然,那是在后來不再以包谷面作為主糧以后。母親和好面,揪成一個個面劑子。案板就在灶臺旁邊。母親一個人搟,一個人翻,一會兒饃筐里就落起一大摞烙饃,像變戲法一樣。烙烙饃和面很重要,火候也很重要,還有就是搟的厚薄。母親說,最好燒麥草、棉花桿這樣的“軟火”。烙饃不會焦糊,又軟又筋。母親用中間鼓,兩頭尖的搟面杖搟著餅子自然地旋轉,一眨眼,一個面劑子就成了一張又圓又薄又大的面餅,母親用搟面杖挑起面餅“啪”地一下放在平底鍋上,在灶底加一把麥草,就又去搟另一張餅子,搟幾圈,就順手把鍋里的餅子翻一下,又接著搟,這時候鍋里那張餅已經鼓起了一個個氣泡。母親再用搟面杖壓著鍋里的餅轉幾下,就烙好了,取出鍋里這張,再放進案板上已經搟好的那張。
搟一張,烙一張,如行云流水一般。我常常站在旁邊看母親邊搟邊翻,只見烙饃旋轉翻飛,看得我眼花繚亂。母親說,以前她一個人烙,能供五六個人吃的。母親翻烙饃并不用鍋鏟,只用搟面杖挑起一個角,用手順勢一翻,我試過,翻不成,好燙。母親笑著說:“這要功夫的,翻多了,就不怕燙了。”烙好的烙饃展開,卷上菜吃,那真是人間美味。母親病倒以后,我們就沒再吃過烙饃,因為沒有人繼承母親的手藝。我自己成家后,時時想起母親做的烙饃,忍不住去買了平底鍋,和面去烙,可是不行,老是不成功,餅子搟不薄,要么爛了,要么粘在一起,又厚又硬。后來有一家叫董嫂農莊賣的烙饃卷菜,很像母親做的,就經常去吃。其實我已不僅僅是愛吃烙饃,所有卷菜吃的餅,我都喜歡吃。這可能也是我對母親的一種本能的回憶吧。
冬天漫漫的長夜里,被人稍一走動帶起的微風一吹,燈焰就“忽騰、忽騰”直跳的煤油燈下,我們都睜大了雙眼,靜靜地聆聽母親講那過去的往事。母親和姥姥她們曾經把臉上抹上鍋灰藏在柴禾垛里、藏在地窖里躲避過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所謂“三光”政策的日本鬼子,父親也親眼見過他們殺中國人。這可能是我們所受的最早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來自于父母的傳承。母親他們還經歷過蔣匪軍的搶劫和掃蕩。他們被稱為“掃帚嗑嚓兵”,意思是,他們搶過的地方像掃帚掃過一樣干凈,“嗑嚓”是象聲詞,形容刮擦的聲音,那就不僅僅是掃帚掃過,而是但凡可吃可用的東西都被刮過一層。母親小的時候家里還經歷過盜賊。有一年冬天的夜里,天特別冷。母親家隔壁的嬸子和姥姥她們一起圍坐在炕上做針線。冬天夜長,邊拉家常邊做活。姥姥忽然覺得屋子里很冷,就說是不是寒風把院子門刮開了,就和嬸子一起出去看。
這一看不打緊,原來盜賊把院墻挖了一個洞,所以風雪撲進來。盜賊是從洞里鉆進來的,又撬開倉房的門,偷背著糧食已經跑出去了。嬸子大聲叫人。立刻鄰院的男人們都開門追出去。盜賊背著糧食跑的不快。不想,竟被逮住了。是兩個人合伙干的。兩個盜賊被捆起來狠打,一時間鬼哭狼嚎的。姥姥心善,看不下去,就說,別打了,放了他們吧。想是餓極了,就偷了些糧食,并沒有傷人。那一晚上的事,真應了“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天”,想想都讓人覺得恐怖。我們當時都想,母親他們在舊社會都過著什么樣的日子啊,也就自然感念自己生在了新社會,多幸福啊。這是我們所受的正面教育。
我上小學到四、五年級,好像母親他們勞動就開始分任務,自己干自己的,誰先干完誰休息,干不完的,自己想辦法加班干。母親當時已不比年輕時候,繁重的體力勞動讓母親很辛苦。于是到了周日,二哥我們幾個就去地里去幫母親定棉苗、除草、打頂尖,一直到拾棉花。種棉花實在是太辛苦的勞動。母親的同事見到我們幫母親干活,就對母親說:“等他們長大了,你就享福了。一個人一個月給你二十塊錢,七個孩子就是一百四,怎么也花不完啊。”母親他們當時一個人的工資,一個月也就是三十八塊九毛二分,這個工資標準一直延續了很多年,俗稱“三八九二”。母親聽了這些話,臉上洋溢著幸福。可是從二姐開始,就恢復了高考,我們一個一個開始上大學,家里的經濟狀況更緊張了。母親需要緊衣縮食,給在外讀書的孩子寄生活費。
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兩個星期,就接到大哥的電話:“母親病危。”我趕回家,母親還清醒,只是嗓子里有痰,呼吸困難。母親一直在等唯一還沒趕回來的,在烏魯木齊工作的二哥,那是她自小體質就弱,最疼愛的兒子。母親終于等到了所有的人,然后失去了意識。母親離開我們了。我渾渾噩噩了很久,始終不能承認這是現實。母親真的沒有了。我使勁搖搖頭,想把所有纏繞的思緒甩開,沒用,就好比抽刀斷水,水如何能斷?慢慢地,母親的離去成了我心中的隱痛,無法忘記,就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我開始過一種不被母親牽掛,也沒有母親可以牽掛的日子。我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也足夠堅強。我當然無法料到,在我今后的人生中,有更需要母親的時候。“媽媽”這個詞,對于我似乎成了盲區,可以想,可再也開不了口了。上天似乎對我關上了一扇門。
直到三年后,我遇到了婆婆。婆婆和母親很不一樣。初見面,婆婆的表情比較嚴肅,總是用審視的目光看著你,還講著一口濃重的甘肅話,我幾乎聽不懂。這些都讓我跟婆婆很有距離感。我跟愛人結婚前,婆婆叫我們回家吃飯,午飯和晚飯。婆婆總是提前把菜準備好,等我們一進門,她就開始炒菜。如果是吃米飯,米飯是提前用電飯煲做好了,如果吃拉條子,面也是提前醒好、盤好的。兩邊灶,一邊炒菜,一邊燒水下面。很快,飯菜就可以上桌了。婆婆做飯真的很利索。
我過去在家里,家常便飯也是常做的,因為母親病倒以后,上面的哥哥姐姐上學的上學,工作的工作,剩下我和兩個妹妹。蒸饃、炒菜、燒湯,都是我們自己做。工作后,住宿舍,食堂的飯太難吃,也是自己做。可是,到了婆婆家,我幾乎手足無措,哪里也插不上手,完全沒有了自信,只有洗洗碗碟。在婆婆家吃了大半年的飯,我和婆婆仍然不能很自然的溝通,雖然婆婆的方言我聽懂得越來越多了,但心中的隔膜并沒有消除,我們之間可以交流的話題還是很少,我在婆婆家還是很拘束。說內心話,我并不想去婆婆家吃飯,因為陌生感,而且我老感覺好像是等著老人伺候,我很不自在。可是,他很愿意回家,他說,父母年紀大了,在家里很寂寞,盼著我們回去。回去吃吃飯,權當陪陪他們吧。我也就沒再說什么。
這一年的國慶節,我們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就基本上不回婆婆家了,除了周日。翻過第二年的春節,我就感覺胃不舒服,而且嗜睡,聞見油煙就惡心。辦公室的同事對我說,可能你懷孕了,去醫院檢查一下吧。我去了,果然是。我本不想這么快就要孩子,可同事大姐說,你年紀也不算小了,既然有了就要上吧,早晚都要要,晚要不如早要。再說,第一個孩子就做手術,痛苦不說,對以后也有影響。我們還是決定要這個孩子,預產期在九月20號。
懷孕的反應很難受,什么都不想吃,老想吐。在這之前,公公婆婆被大姑姐接去了塔城住一段時間,不在家。我因為聞不得油煙,就經常去大姐家吃飯,大姐家離我家很近。三個月過后,很神奇,我不再感到惡心了,而是變得特別能吃。我很快胖了起來,孩子也越來越大。愛人還是老出差,但是有了孩子,我也不覺得無聊了。到了八月間吧,公公婆婆從塔城回來了。婆婆的心臟病犯了,很嚴重。趕緊送進醫院治療,過了一陣才慢慢好轉了些。出院以后,就一直在家調養。我們回去的不多,因為我們一去,婆婆就要掙扎著起來做吃的。
下一頁更多關于表達母愛的散文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