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北京旅行的散文
北京名勝古跡甚多,歷來就是旅游的好地方。那關于北京旅行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北京旅行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北京旅行的散文篇1:旅游北京
有一種運動——旅游,我非常喜歡,我想多數人也許都喜歡。外出旅游會使人心情愉快,心胸開闊,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景色,看看外面的人文地理,會增長知識,會增添智慧,還會讓人拋棄煩惱,忘掉不快;外出旅游還是一種體育鍛煉,能使身體越來越棒,能使身心越來越健康。這不,今年暑假就外出旅游了一趟。
游天安門廣場
北京,祖國的首都,每每去北京游玩,都要先去天安門廣場走走,看看,不到天安門廣場,就感覺沒有到過北京。
天安門廣場地面寬廣,站在廣場上心胸立刻開闊起來,巡視四周,感覺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筑,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此時心中不由得滋生出一種自豪感。
再看高高地聳立在廣場中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迎風招展,高高飄揚,心中更是無比激動。
廣場上游人如織,穿梭往來,男女老少,南腔北調,中國人外國人比比皆是,人們臉上都洋溢著一種興奮與愉悅。
登天安門城樓
排隊的人太多,光買票就用了二十多分鐘,然后把包存好,就直奔檢票口走去。安檢很嚴格,打火機,礦泉水等物品,一律不能攜帶進去。
西面是入口,人們排隊秩序入場。右轉左拐便開始登臺階,臺階不算太陡,可是感覺有些高,拾級而上,奮力攀登,隨著眾多人群,一氣呵成,登上天安門城樓。
城樓上照樣游人眾多,摩肩接踵,你來我往。我先是隨著人流進入城樓里邊觀看,里面是雕梁畫柱,龍椅擺設,國徽照片,令你眼花繚亂。
來到城樓外面的走廊上,駐足遠望,天安門廣場上的景色盡收眼底,一覽無余。想到歷屆國家領導人登臨的天安門城樓,如今我們普通百姓也登了上來,心里不由得有些激動,有些興奮。
在天安門城樓上停留了很久,才戀戀不舍地從東面出口拾級而下。
北京地鐵
天氣太熱,先是做了一回公交,人多,熱的透不過氣來,就決定改乘地鐵,為什么開始做公交呢,本想坐公交能飽覽北京景色,怎曾想天公不作美,公交里雖然有空調可還是熱氣難耐。
轉乘地鐵后,真是涼爽至極,舒適無比,而且地下交通網也是四通八達,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換乘車站,一票走四方,很是方便。
北京地鐵越建越好,線路越來越多,運行起來又快又安全,舒適度也很高,真是越坐越想坐。
北京動物園
不大一會兒,就到了北京動物園。走出地鐵站口,一股熱浪撲面而來。來到動物園售票口,買票的人也是非常的多。廣播里不斷地播放,別買票販子的票,別上當別圖便宜。果然,有一個票販子走到我跟前,兜售門票,說:便宜,比窗口的票便宜十元錢。我因為聽了廣播,毅然拒絕,寧可多花錢也到正規窗口去買票。
走進動物園大門,隨眾多游人前往,看了猴園看熊山,看了虎山看蛇館,飛禽館熊貓館都轉了一遍,感覺動物園面積太大,從東走到西,從北走到南,很是疲勞,見到許多人坐在陰涼處休息,我也湊了過去,一屁股坐下來真不想再動了。
關于北京旅行的散文篇2:北京游記
我曾去過北京兩次,一次是在驕陽似火的七月,一次是在寒風凜冽的一月。雖然沒能體驗到古都春天的勃勃生機和香山紅葉在秋風中飄落的獨特韻味,但能體會到京城在兩個溫差最大的季節中的不同景致,也算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了。
第一次來北京是在2010年7月16日。剛一出北京西站,就感到北京的“大”。北京西站只是這座超大型都市中最具代表性的火車站之一,其外觀設計兼具了現代氣息和古代建筑的美感:高高的灰白色主體建筑為一個軸對稱圖形,中間部分是空的,就像一座“大門”,它迎接著進進出出的旅客。建筑的頂部為一個宮殿角樓式的結構,頗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從遠處看,有兩個大型天橋通道從建筑主體兩側伸出,供旅客進出車站。整個建筑氣勢恢弘,彰顯著古都北京的大氣。
坐上公交車,行駛在北京的大街上,眼前是寬闊的馬路,長長的車流,周邊還有不少高樓林立的住宅區。北京的大,還體現在它的街道橋梁上。著名詞作家閻肅在歌曲《北京的橋》中寫道:“立交橋是修得特別呀快,你就數哇、數哇,怎么就數不過來。”的卻,在北京幾乎每條主干道都堪比太原的迎澤大街,走著走著,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在另一條寬闊的大街上面了,一圈圈的環路與縱橫交錯的立交橋構成了整座城市主要的地面交通網絡。不必說那些不知名的小胡同了,就連主要干道都讓外地人甚至本地的老北京頭疼。
記得一次打車去798藝術工廠,出租司機是個地道的北京人,但從南五環出發后,他也有點轉向了。“我主要是在南城區跑,對北城區不太熟,我只清楚大致方位,到酒仙橋在打聽一下吧,誰讓北京城這么大呢!”司機說道。
夏天的北京十分悶熱,從旅館房門一出來,還未走到室外,就仿佛進入了一個大蒸籠,一股令人憋悶的濕熱空氣迎面撲來。在北京,躲避酷熱有兩種場所:公園和室內。當然我還是偏愛前者,畢竟來北京就是要看看室外的美景。于是在游完故宮,登臨景山之后,我和父親選擇去北海公園納涼。沿著景山上曲曲折折的山間小路,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緩緩地向山下走去,我仿佛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與自然的靜謐間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默契。多少歷史上的興衰治亂都在這片命運多舛的土地上輪番上演著:永樂大帝遷都北京后,這里就成了統一強大的明帝國的統治中心。從《永樂大典》到《四庫全書》的文化繁榮,從英武的永樂大帝到興旺的康乾盛世,這里書寫了眾多的榮耀與輝煌;從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到溥儀被趕出封建統治的舞臺,從慈禧光緒的出逃到八國聯軍的洗劫,這里留下了無盡的悲涼與恥辱。看到景山上那空無一物的佛像基座,我心中不免生出一絲辛酸與無奈。
但畢竟歷史的影像已如過眼云煙,永遠地消散在了時光的重重迷霧中,留下的只有后人無限的遐想與感慨。光陰流轉,物換星移,眼前的美景還在。山下紫禁城中的殘破地磚,似乎還在西風殘照中訴說著自明初以來近600年的風云變幻。
夏日黃昏時分走入北海公園,我立刻感到了一種難得的清爽。公園很大,我看到不遠處寬廣的湖面上密密地長滿了翠綠的荷葉,讓我感到一種“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夏的韻味。湖對岸就是課本中所見的美麗的白塔,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觀賞這一北海公園的標志性建筑。既然來到了這“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地方,就不妨乘坐一下游船,讓“小船兒推開波浪”吧!沿著長木板,我們登上了一艘古色古香的木制游船,開始了我們的水上北海之旅。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這個季節正是荷花生長最旺盛的時候,不一會兒,船就緩緩地漂入了湖中心附近,看著身邊觸手可及的一片片翠綠欲滴的荷葉,我仿佛進入了一個“荷葉的世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一些碩大的葉面上,還有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水珠滾來滾去,就如一個頑皮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撒嬌似的;一陣微風吹過,一股淡淡的荷花香撲面而來,使人完全沉浸在其中:涼爽的微風夾雜著沁人心脾的清香,讓我身上的每個細胞都倍感放松和舒暢;有時伸手去摸一下近在咫尺的荷葉,看似油亮光滑的表面摸起來卻澀澀的。
公園的湖面由長長的漢白玉雕欄圍著,看起來十分具有傳統建筑的古典美感。岸邊還栽種著許多株高大的綠柳,白塔周圍也是蓊蓊郁郁的樹木,再加上湖面上碧綠的一片,這里的主色調顯然是代表著鮮活生命力的綠色。在綠的清新中有片片白的淡雅做點綴,我覺得這里是北京夏天再好不過的避暑去處了。
半年多之后,我再次來到了北京。此時正值隆冬時節,是北京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此前一直有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愿望,但終因人多擁擠,距離太遠而未能如愿。這次來北京,我們改變了策略,決定看廣場上的降旗儀式。也許有人會認為降旗的場面遠不如升旗的場面隆重,但在我看來,這兩個儀式并不存在誰重要誰次要的問題。首先,從自然規律的角度講:太陽要東升西落,而五星紅旗要伴著朝陽升起,還要伴著夕陽落下,這就好比討論旭日東升與夕陽西下誰更重要一樣。其次,無論是升旗儀式還是降旗儀式,儀式的主體都是象征國家的神圣國旗,只不過是運動方向不同罷了。最后,如果不降旗,怎會有第二天萬眾矚目的升旗儀式,從這個意義上講,降旗是升旗的必要前提。除此以外,觀看降旗儀式的人相對要少得多,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體驗國旗護衛隊的威嚴氣勢和整齊動作,這是我們選擇觀看降旗的主要原因。
冬天的天安門廣場較之于暑期的廣場來說,游人明顯少了很多,加之廣場很大很空曠,讓人不免覺得有些冷清。寒風呼嘯著吹過稀稀疏疏的人群,讓我感覺到臉上就如“刀割”似的,不多時,就感覺面部已經凍得麻木了。來看降旗的游客也都紛紛裹緊了大衣,戴上了棉帽,并且開始向旗桿圍攏過來。大家都擠在一起,來熬過這降旗前的“熬人時刻”。再看看旗桿基座上的解放軍戰士們,早已以標準的軍姿迎候這一神圣時刻的到來,其中還有幾個穿著單薄軍服的禮兵,就位后就一動不動地站在原地,真像個活生生的雕塑。過了一會兒,大概是下午5點21分吧,長安街上戒嚴了,國旗護衛隊的解放軍戰士們邁著鏗鏘有力的整齊步伐準時出現在了天安門城樓正中的門洞下,當他們走到旗桿的基座處時,齊步變正步,并且整個隊列從中間分成兩部分,分別向旗桿的兩側走去。最后他們在正對城樓的位置上站成兩排,并將手中的刺刀槍整齊地立在身體的右側,隨后,國旗在電鈕的控制下從旗桿頂緩緩地勻速降下,雖然此刻沒有國歌奏響,但我依然感到了一種無聲的莊嚴與神圣,這種感覺,源自于每個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清楚的。
中華民族命運多舛,歷盡磨難;中華兒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在這個世界相對和平且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一個國家怎樣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重大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冬天的北京雖然沒有了夏天的綠樹成蔭和勃勃生氣,但作為北國之都,北京的冬天應該是頗具特色的。我到北京時,這里已經有一百多天無有效降水了。這個冬天沒有雪花的大批降臨,似乎不應算是真正有“情調”、有“韻味”的冬天。我喜歡在一場大雪過后,看到整個紫禁城一片銀裝素裹的景象,看到冰凍的護城河,看到通往未知地域的一串串長長的腳印,以及那些在雪地上歡樂奔跑的身影和充滿朝氣的笑容……
關于北京旅行的散文篇3:新北京游記
首都北京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向往北京,到北京一游是我夢寐以求的多年夙愿。2011年丹桂飄香的金秋時節,夢想成真,我如愿以償地到達了祖國的心臟——北京,耳聞目堵了首都迷人的風采。
領袖遺容今猶在
9月11日,晨曦朦朧。我和同事來到了雄偉的天安門廣場。場地寬大,蔚為壯觀。天安門廣場上人山人海,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外國游客比肩摩踵。工人們在緊張忙碌地裝點鮮花、燈光,準備迎接國慶節。在寬敞的天安門廣場上,我頻頻地按相機快門,把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和天安門城樓等景觀攝入鏡頭。接著魚貫進入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面的毛主席紀念堂。我莊重地在漢白玉毛主席雕像前獻上一束鮮花,并向水晶棺內毛主席的遺容深深的三鞠躬。短暫地參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開創的中國革命事業正邁向21世紀。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輝煌故宮嘆為奇
同日故宮行,是我們一行人計劃中的事。先上天安門城樓,面前的天安門廣場,盡收眼底。追憶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此舉行時。我仿佛聽到毛澤東主席站在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仿佛看見天安門廣場上人群沸騰,歡呼雀躍。我親身體驗到了中央領導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風采。古老的天安門在變,全國各地也在變,而且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了。進了故宮一道又一道大紅門,就到了太和殿前。邊上放著兩口銅制大缸,據說是裝水消防用的。故宮建筑都用重檐黃瓦廡殿,木結構,宮內除了御花園沒有樹。據說是一次農民起義引起,皇帝惶恐,故伐樹。故宮內七大宮、八大殿令人眼花繚亂,走進去猶如進入迷宮一樣,很難找到出口。好在有指示牌引道,才不致迷路。
故宮,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舊稱紫禁城,于1420年建成。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明代有十四個皇帝、清代有十個皇帝曾在這里居住,統治中國四百九十一年。故宮建筑宏偉,殿閣成群,四周環繞十米多高的長方形城墻,城外有五十二米寬的護城河。城墻四面各有一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墻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精美奇巧的角樓。城內占地七十二萬多平方米,有各類宮殿房屋近九千間,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和獨特的民族風格。
為了環境保護,我們進到珍寶館等景區時,要穿一雙環保鞋,以免破壞珍貴的地面。可見故宮管理人員的用心良苦。我見到了琳瑯滿目的各類珍寶,如象牙席、金臉盆、大金塔、如意等,件件都是無價之寶。在皇極門南面還看到了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九龍壁。壁上有九條栩栩如生的神龍,煞是好看。我們還到了景祺閣北貞順門旁的“珍妃井”佇目。慈禧太后這個賣國賊連一個珍妃都不放過,可見其心腸狠毒。
故宮內最大的花園是御花園,位于寧壽宮內。邁入園中,只見人工堆砌的山頭高聳,古樹參天,亭臺呼應,曲廊委婉。堆秀山上奇石怪樹,犬牙交錯,變化多姿,好看極了。
從神武門出了故宮,不遠就到了景山公園。上至山頂涼亭,鳥瞰故宮,盡收眼底。這個亭子,正在故宮的中軸線上,從天安門到地安門,成一條直線。據說,故宮正是按這條中軸線建造的。我用望遠鏡仔細瞧一瞧故宮的風采,故宮四周的護城河清晰可見,也看到了不遠處的中南海。
下一站去北海公園,就在景山公園隔壁不遠處。在門外就老遠的看到一座高高的白塔。塔山下四面是湖泊,景色優美。再入地洞,各顯神通的八仙就坐在洞里。
賞心悅目頤和園
9月12日,我們風塵仆仆游覽聞名中外的頤和園。它位于京西北郊,原為清代帝后的花園和行宮。其前身清漪園,始建于1750年,光緒年間,被英法聯軍燒毀。慈禧挪用海軍經費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頤和園。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組成,水面積約占四分之三。全園有不同形式的古建房屋3000余間。著名的佛香閣是園內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雄偉壯觀。水天空闊的昆明湖,旖旎動人;十七孔橋如同一條彩虹橫臥湖面;一線西堤縱貫南北,堤上六橋掩映在綠柳之中;優美的自然景色,豐富多彩的建筑,精美的文物陳設,杰出的造園藝術,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
我們走在長達數里的長廊上。原來長廊是一條彩色畫廊,枋梁上繪有人物、山水、花鳥各種彩畫八千多幅。每幅畫都有一個歷史典故。如世外桃源、三顧茅廬等等。我們還到了一個盆景館。館內珍藏各種花木盆景。該館有點像我去年游覽蘇州留園里的盆景館。園內有很多景點是把人間天堂蘇杭的景色照搬過來。慈禧囚禁光緒皇帝的地方我們也到過。湖邊楊柳依依,景色秀麗。在美麗的景色中,卻包藏著一個囚君禁侄的罪惡行徑。封建社會真是個人吃人的社會。
毋忘國恥游圓明
9月12日,我們游覽了聞名中外的圓明園。它座落在京西北郊。它始建于1707年前后,是清朝鼎盛時期興建的帝王御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它是我國建筑、園林的杰作,被譽為“萬園之園”。盛時曾藏有極豐富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堪稱文化寶庫。我們還到了復制的歐式迷宮路,彎彎曲曲路,好不容易才走到歐式石亭,真有意思。據說,在中秋節等節慶時晚上,皇帝攜宮女、太監等人來到迷宮,玩捉迷藏游戲。宮女們手提宮燈,在迷宮路上跑,跑來跑去,繞來繞去,誰先到了歐式石亭有獎。
1870年10月圓明園遭英法聯軍洗劫和焚毀,其后又經長期盜竊和破壞,已淪為一片廢墟。我到了大水法遺址,見到了斷壁殘垣,一片狼籍,心情格外沉重。昔日的輝煌園林,卻遭受外國烈強的蹂躪,國人卻無力抵抗,可悲,可嘆!國家要振興,要富強,才可以不受其辱。我們在大水法遺址邊佇立好久,并拍下了多張照片。我們觀察四周,見不到一個老外,與其他景區老外如云形成鮮明的對照。我不禁感慨萬千,潸然淚下。今天對我來說,不愧為血恥教育日,刻骨銘心,永志不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嘛。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公民的責任。
不到長城非好漢
9月13日,晴空萬里。我們乘北京市公交旅游專車去居庸關和八達嶺長城游覽。導游董小姐年輕活潑,剛從旅游學校畢業來車上見習。他帶領我們到達第一站點,我和沛錦興致勃勃地爬上了四個鋒火臺,并互拍照片。發寶體強,他爬上了六個鋒火臺。我們在毛主席詩詞碑“不到長城非好漢”前留念。游覽了這一段,我們又上著名的八達嶺長城。城墻比居庸關要寬,路也不怎么窄,好走些。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把我們淋濕了。古人為防匈奴搔擾邊境,而修建萬里長城,一磚一石,依山修建,綿延萬里,只有在身臨其境時,才能體會長城的偉大。
地下宮殿真雄偉
9月13日,我們游覽了雄偉的十三陵。它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車子經昌平區境內,過大石牌坊,就到了大紅門,這是陵園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邊一塊石牌上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個大字。路兩邊整排筆直的楊柳樹,楊柳依依。此趟我們進入地下宮殿是定陵,即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是個荒淫無恥的暴君。地宮里有三口大棺材,中為朱翊鈞,左右分別為孝端皇后、孝靖皇后,還有三十箱培葬品。走出地宮又到了珍寶館去參觀。各種金銀珠寶,價值連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農民起義的熊熊大火燒毀了皇帝萬萬年的夢。連故宮墻上刻的“萬壽無疆賦”也是不能如愿的。
供應北京市飲水的十三陵水庫大壩上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游樂場。我們玩了三個項目,第一個是坐小火車,進入驚心動魄的水下龍宮,受到蝦兵蟹將的歡迎,看到了面目猙獰的海龍王,里面的燈光音響配合起來,猶如進入海底世界一樣,真有趣。第二個玩的項目是坐在影院里系上安全帶,看美國一個恐怖片,那聲音、那動作,如同身臨其境,令人恐懼,簡直是毛骨悚然,太刺激了。第三個項目是坐上充氣艇,隨水流往前沖,四周的水花濺濕了我們的衣服。好在天氣不冷,我們玩得高興極了。
祭天之園天靈驗
9月14日上午,我們去游天壇,下午準備坐火車返程。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始建于1420年,經明嘉靖、清乾隆兩次擴建、增建,宏偉壯麗。壇內遍布古柏,環境莊嚴肅穆。它在建筑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重要建筑有:祈年殿、圓丘、皇穹宇、齋宮、長廊等,還有三音石、七星石、九龍柏等名勝古跡。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徑24.2米,內部開間分別由四大圓木柱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僅存的一例。天壇周圍綠樹成蔭,綠色草坪郁郁蔥蔥,令人心情舒暢。我們到鐘樓敲了一響吉祥鐘。并在此合影留念,祈禱平安。
這次走馬觀花北京行,是我首趟赴首都旅游。時間僅為一周,但是收獲挺大的。北京真是個好地方。作為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到北京去走一走,看一看。
看了“關于北京旅行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關于旅行的散文
2.北京旅游感想文章3篇
3.有關去旅行的經典散文
4.關于旅行感想的散文
5.旅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