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的散文欣賞
懷舊的散文欣賞篇1:懷舊時代
懷舊是一種病,至少在十九世紀以前,人們還這么認為。懷舊同樣是一種選擇。我們不僅可以選擇甜蜜,甚至可以選擇痛苦,抉擇全在你。那些所謂的治愈的懷舊對象,從塵埃里的舊物到泛黃的舊時代,雖然無法確證它們的真實面目,但從內心升騰的懷舊情愫卻總是無比真實。
——引言
如今看來,懷舊還真的不適合我們這個時代。想想那時的年代,那時的女孩,老大嫁作商人婦,哪里還剩下明媚的光陰讓我們逗留,待日后回味?然而作為90后這一代人,情感上總有一些缺失,處在一個尷尬的年齡里,躊躇未展。假如時光可以倒流,還有多少人想回到從前一樣?我們一路向前看,忘卻過去,丟掉那些現在看來或許矯情的片段,然而,誰又能說,那些舊時光,不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深的感動呢?今非昔比,站在這樣一個時代飛躍的年代里,我恐怕我早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甚至都沒想過以一種什么樣的儀式來祭奠那些舊時光?流光容易把人拋啊。
不可否認,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懷舊的情愫存在,差別在于或多或少而已。我一直相信,盡管自己是個開放的人,但內心深處依然存在著懷舊,而這種情愫只會隨著時光的流失,隨著某種感覺的流失,歷久彌新。在那些內心荒蕪,理想迷茫,想要倒下去的時候,給我一種精神的慰藉。
我很喜歡這句話: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那天走過圖書商廈的櫥窗時,看到這句話,內心有種溫熱的觸動。
我總是夢見我的故鄉,那個山水如畫的小村莊,如今沉淪湖底十余年載,我知道,再也回不去了。對于這份土地,有過太多的熱愛。同樣的想起,90年代余光中的《鄉愁》,我明白這種回不去的難受。世界再大,以后也可以關山明月,曼谷佛塔,挪威森林,雪地極光,可是,那些童年的歸宿,總是不能被替代的。我不明白,生長于都市的孩子,能否體會到這種鄉土人情?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在節假日涌入古城,西塘烏鎮,麗江大理,鳳凰古城……可是,那些消費的都是什么呢?與我所謂的鄉土人文差的太遠了。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只屬于他,后人看到的根本就不是,只是一種改造的畸形“文化建筑”。
阿蘭德波頓在寫過一本書,叫做《幸福的建筑》,其實,建筑的幸福與否,全在于人怎么看待,怎么對待。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借馬可波羅之口說:旅行的時候,你會發覺城市是沒有差別的,每座城市看起來就像任何一座城,它們互相調換形狀、秩序和距離,不定型的風塵侵入大陸,你的地圖卻保存了它們的不同點、不同性質的組合,就像名字的筆畫……現代文明的發展,全球化的推近,世界各地的城市都越來越像。有的時候,你甚至分不清你是在香港,北京,上海,還是紐約……而當越來越多的商業氛圍侵蝕著鄉村這一片最后的精神棲息地,對我們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時代的悲哀。
卡爾維諾說:你是為了回到你的過去而旅行嗎?我相信,喜歡背包旅行,喜歡攝影的人,除了特立獨行之外,至少在精神上,都有某種眷戀,某種獨特的懷舊成分存在。倘若沒有,那么,就只是單純的玩樂。我不否認這種人的選擇。但對于我來說,既然堅持自我的精神獨立,自我信仰的完善,我會用我的眼睛,用我的心,感知這種在路上的悲喜淋漓。照片只是一種變相的記憶儲存工具,它不能代替頭腦的思考。它只能記錄當下發生的事情,卻無法記錄,自己內心的點滴收獲。小鵬說:為什么要旅行?如果單純從動機上看,我天生就是為旅行,身上有一種向外探索,尋找答案的沖動。很多時候,我相信,我們去別的地方旅行,是為了找回我們丟失的東西,比如信仰、激情、理想、感動……或者說是為了逃離現實,那么,現實,究竟丟失了什么,它究竟讓我們發生怎么樣的改變?工作壓抑、情感困惑、家庭糾紛……越來越多的東西,被物質和欲望控制,當初內心的某種讓我們感動的東西,真的被稀釋掉了,最終,我們被改變了。可是,人又是極端怕被現實改變的,所以,為了讓生活回到正常的軌道上,我開始選擇了旅行。
我一直無法忘卻,生于90年代的記憶。那時候,對于讀書和上學,有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那種用功,是自覺的。現在來看,我常常會產生一種困惑:讀這些書,學這些過時的知識,有什么用?何曾會腳踏實地的讀無用功,做無用事?功利主義的誘導,讓我們開始就直奔最終的目的。也許,真的是形式所迫?時代造化?
懷舊的散文欣賞篇2:懷舊
懷舊是一種氛圍,一種意境,一種心情。
懷舊是一張情緒織就的細密的網,在時光的長河里緩緩淘瀝,無聲無息。一旦收網,那記憶便鮮活如網底活蹦亂跳的魚蝦,濺濕你模糊的臉,分不清是水,是雨,還是淚。
懷舊是一塊青青的鵝卵石,歲月,不曾猶豫,不復溫情,將這青澀和棱角,細細打磨成圓潤而略帶滑膩。草長鶯飛,濁流如瀑,魚兒的呢喃,飛燕的問候,林林總總的意像,便如青花瓷,游走于這鵝卵石的脈絡間,潛藏,蟄伏,不可名狀。杳杳暗夜里,不小心碰觸,青春的情愫,依舊脈動如昔。
懷舊是一拾明黃的琥珀,在那沒來由的一瞬間,以毀滅的姿態獲得重生。它以近乎戲謔的方式,定格一段玩味一生的記憶。是喜,是悲?是幸,還是大不幸?記憶栩栩如生,如永遠封存在里面的小蟲,連觸絲都纖毫畢現。思緒便如這明黃的外殼,溫潤而曖昧。
懷舊是一臺德國造的古舊的音樂鬧鐘,拙樸而堅韌。一楨斑駁發黃的褪色老照片,一封字跡滲透模糊的手寫書信,一盤吱吱呀呀的音樂卡帶,甚至是箱底布滿積塵的那個缺角的木陀螺。。。一件物品,一段音樂,甚至一個場景,都可以象準點的引子,讓懷舊這只音樂鬧鐘盡情歡唱一番,簡單如鐺鐺作響的敲鐘聲,有趣如鳥兒空谷的鳴叫聲,繁復如兩個頑童拖沓的腳步聲。簡單的快樂過后,常常是更為冗長而空洞的等待。可我還是滿懷虔誠,心甘情愿甚至迫不急待地,期盼下一次準點的表演。
懷舊,最適合在暗夜里,熄了燈,一人枯坐窗前,天穹無月,最好點綴寥寥星辰,讓這無邊的夜色如水般漫過你的思緒,星光是你在世上唯一的坐標,記憶便可在夜色中潛行,或無聲飛翔。寂靜,是最好的背景音樂。
懷舊,最適合泡一杯濃濃的功夫茶,往事便如這明澄透亮的茶湯,散發著淡淡的茶香。一杯入喉,淡淡的苦澀直逼腸壁;二杯入喉,溫胃暖心;三杯入喉,竟有了苦盡回甘的妙境。不知不覺舌底生津,回味無窮了。
懷舊,最適合獨坐街角,要上一杯濃濃的黑咖啡,無需奶的糾纏,更無需糖的攪和。輕抿一口,苦澀如記憶,一點一點滲入舌尖,直沖味蕾。它讓你猛然一震,卻又充滿不可預知的誘惑力,如閱盡繁華后那執拗的近乎可笑的堅持。午后暖暖的陽光,轉角碎花的白裙,一如往昔。唯有故事的主角,已悄然改變。
懷舊是苦澀的,它紀錄下跌跌撞撞的青春,創口密布的成長;懷舊是甜蜜的,它瀝去時光的無情,留存心底的感動。它永遠不會是你生活的主菜,卻是永遠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懷舊是一只可愛又令人無比憎惡的黑貓,步履悄無聲息,卻總在某一個不經意間,讓你情不自禁如葛朗臺,將自己記憶的寶箱重啟,不厭其煩地一一重點。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很多時候,也不過是別人棄之如敝履,而你卻惜之如命的,一段回憶?
懷舊的散文欣賞篇3:那是,深深的懷舊
過去的故事,雖然,離我們已十分的久遠,長滿了時間的斑駁,假如,有一天,不經意地,想起了,然后,就拿出來擦拭,并放在記憶的顯要位置,結果發現,光彩也有那么的多……
——題記
同學集會!聽到這久違的詞句,著實讓我很是興奮,連忙給班長去了電話,班長說,難得一次集會,希望我能參加。我告訴班長,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定是會到的。妻聽說我要回老家和同學集會,同樣地,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忙著給我張羅訂票安排行程,當然,也少不了那些常態化的叮囑:同學在一起高興,喝酒不反對,但還是要盡量的少喝點,別喝壞了身體。
一晃,財校畢業,快三十年了,畢業后,大家各忙各的,就沒了學校時的那般密切,即便是荊州的同學,來往也不多,況且,宜昌那邊的同學,又相對比較分散,和他們聯系就更少了。畢業后,我唯一參加過一次班里的聚會,那是十年班慶,在俗中雅舫,雅舫就建在城中的便河上,是很有特色的那種。雖然,過去了這么多年,但那一頁記憶的美好,總是讓我常常想起,不能忘記。
后來到了浙江,回荊州的次數,是少之又少,即便偶爾回去,也是匆匆忙忙。托辭于沒了聯系方式,和同學的聯系就更加少了,甚至,可以說是斷了聯系。其實,只要想聯系,總是有辦法的,關鍵還是自身的原因。班長是個熱心腸,他費盡心思,一心想著,要把班里的同學都聯系上,還編了通訊錄,建了微信群,很高興,我們班的凝聚力,又找回來了。
五一節回藕池,在荊州短暫停留,倉促約了下班長。班長變化不大,只是頭發白了。從班長那里,我大致知道了同學們的一些情況。班長還告訴我,正在和其他同學策劃,想找個合適的時候,讓大家在一起聚聚,我說那真是太好了。班長的號召力果真是了得,這不,沒幾天功夫,就有了結果,相約的集會,讓我十分的期待,有期待的日子,真的是件十分美好的事。
人生一輩子,有些人,是拿來念道的,有些事,是拿來回憶的,在記憶的冊子里,越久遠,越美好。歲月的滄桑,或許,吹老了曾經的容顏,但情誼的元素,總是植入血液的經典,是不可忘卻的沉淀。同學之間的情份,于我尤其的深刻,遠在他鄉漂浮的這些年,總會時時想起,想起那些遠逝的過往,想起那些美好的時光。
那天,撥通劉明國的電話,還沒告訴他我是誰,他居然就聽出了我的聲音,這讓我很吃驚。我們在電話里,聊了好長時間,他的語言習慣未曾改變,“好久不見了,好久不見了。”“真是難得,難得。”“回來就好,回來就好,我們喝兩杯,喝兩杯。”這樣的重復的語句,會屢屢出現,總讓人印象深刻。是的,同學集會,酒是免不掉的,也肯定不是喝兩杯那么簡單的,也許會醉,我有思想準備,可不,人生又有幾回醉呢。
聽說集會的時間要推遲,這下不免讓我有些失望。班長說,當初定日子的時候,都沒在意那是端午節期間,很多同學家里都有事。集會改了時間,徹底打亂了我的計劃,看來,這一次的集會我是參加不了了的,除去工作方面的緣故,更要命的是,那段時間正置南方雨季肆虐,鐵路告急,旅客滯留。妻說,退票吧,以后再約就是了,我想也只是這樣了,回去的念頭,只得就此擱淺。
同學集會,如期進行,而我,卻在千里之外的杭城,雖然有點遺憾,也由衷地為他們高興。那天,我關注著班里的微信群,看著同學們上傳的集會的照片,也想著要被集會的氣氛給熏染。晚上,我閑淡于自家的陽臺,一盞香茗,一空靜寂,一首卓依婷的《青青河邊草》,伴我悠漫而深深的懷舊,莫名地,一絲悵然襲上心來。遠在他鄉,獨自呼應著,一場“沒有同學的同學會”,想想,也只能是倍感無奈且添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