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語花 上元
《解語花·上元》是北宋詞人周邦彥的詞作,是詞人流落他鄉(xiāng),元宵節(jié)感懷故人舊事之作。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解語花·上元》
作者:周邦彥
風銷焰蠟,露浥烘爐,花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游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解語花·上元》意思:
蠟燭在風中燃燒,夜露浸濕了花燈,街市上燈光交相映射。皎潔月光照著屋瓦,淡淡的云層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飄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國少女個個都細腰如掐。大街小巷簫鼓喧騰,人影攢動,條條路上幽香陣陣。
不由想起當年京城的燈夜,千家萬戶張燈結(jié)彩如同白晝。姑娘們笑盈盈出門游賞,香車上不時有人丟下羅帕。有緣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馬相隨塵土飛灑。今年的京城想必依舊,只是我舊日的情懷已全衰謝。鐘漏輕移時間不早,趕快乘車回去吧,任憑人們?nèi)ケM情歌舞玩耍。
《解語花·上元》注釋:
解語花:詞牌名。相傳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葉白蓮,中秋盛開,玄宗設(shè)宴賞花。群臣左右為蓮花之美嘆羨不已,玄宗卻指著楊貴妃說:“那蓮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語花呢?”后人制曲,即取以為名。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絳蠟:紅燭。
浥:沾濕。
紅蓮:指荷花燈。歐陽修《驀山溪·元夕》:“纖手染香羅,剪紅蓮滿城開遍。”
桂華:代指月亮、月光。傳說月中有桂樹,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歡樂通宵,稱作“放夜”。
千門:指皇宮深沉,千家萬戶。
鈿車:裝飾豪華的馬車。
飛蓋:飛車。
《解語花·上元》寫作背景:
關(guān)于此詞寫作的地點和年代,舊有異說。清人周濟《宋四家詞選》謂是“在荊南作”,“當與《齊天樂》同時”;近人陳思《清真居士年譜》則以此詞為周知明州(今浙江寧波)時作,時在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竊謂兩說均無確據(jù),只好兩存。周濟說似據(jù)詞中“楚女”句立論,然“看楚女纖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詩“楚腰纖細掌中輕”句意,而小杜所指卻為揚州歌姬,并非荊楚之女。所謂“楚女纖腰”,不過用“楚靈王好細腰”的舊典(見《韓非子·二柄》,《墨子》、《國策》亦均記其事)而已。況且據(jù)近人羅忼烈考訂,周邦彥曾兩次居住荊南,其說甚確(見《周清真詞時地考略》,載《大公報在港復(fù)刊三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同)。可見即使從周濟說,寫作年代亦難指實。
故“作于荊南”一說只有闕疑。陳《譜》引周密《武林舊事》以證其說,略云:“《武林舊事》:‘(元夕)至五夜,則京尹乘小提轎,諸舞出(原書無“出”字)隊,次第簇擁,前后連亙十余里,錦繡填委,簫鼓振作,耳目不暇給。’詞曰:‘蕭鼓喧,人影參差’;又曰:‘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足證《舊事》所記,五夜京尹乘小提轎,舞隊簇擁,仍沿浙東西之舊俗也。”羅忼烈從之,并引申之云:“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詞,懷杭州元宵之盛云:‘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與清真此詞景色相似,則《年譜》所謂南宋時仍沿浙東西舊俗是也。”今按:南宋時杭州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樣如此,殊未可知。而蘇軾詞中所寫,亦只是上元節(jié)日習見情景,不足以說明確為宋代浙東西舊俗。故作于明州之說也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但從周詞本身來看,有兩點是無可置疑的。一、此詞不論寫于荊州或明州,都為作者在做地方官時懷念汴京節(jié)日景物而作;二、此詞當是作者后期所寫,故有“舊情衰謝”之語。依陳《譜》,則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歲了。
《解語花·上元》鑒賞:
以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為題材的詩詞,歷來首推初唐蘇味道的《上元》詩,其次則以北宋的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彥《解語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樂》和辛棄疾《青玉案》等詞為代表作。柳永、歐陽修等雖亦有詞,皆不及上述諸作膾炙人口。蘇味道詩寫承平時代長安元宵夜景,純是頌詩。蘇軾詞則以追憶杭州上元的熱鬧來反襯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涼。
辛詞別有懷抱,意不在專詠元宵;李詞則撫今追昔,直抒國亡家破之恨。從描寫上元節(jié)的具體內(nèi)容看,周邦彥的這首《解語花》誠不失為佳作。正如張炎在《詞源》卷下所說:“美成《解語花》賦元夕云云,……不獨措辭精粹,又且見時序風物之盛,人家晏(宴)樂之同。”蓋此詞既寫出了地方上過元宵節(jié)的情景,又回顧了汴京上元節(jié)的盛況,然后歸結(jié)到抒發(fā)個人的身世之感,還是比較完整的。
不過擺到宋徽宗在位期間這個時代背景下,自然給人以好景不常的聯(lián)想,而且統(tǒng)治階級的醉生夢死也使人不無反感,至少也難免感慨系之。特別是周邦彥本人,填詞的功力雖深,而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卻并不很高明,所以這首《解語花》,近年來已不大為人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