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辛棄疾
《清平樂·村居》由辛棄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全詞純用白描手法,描繪農村人家的生活畫面,情態活靈活現,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
清平樂·村居》作者:辛棄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注釋:
[1]清平樂 村居: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意為鄉村生活。本篇客觀地寫農村景象,老人們有點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筆意清新,似不費力。
[2]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3]“醉里”,猶前錄蘇軾《浣溪沙》“垂白杖藜抬醉眼”。“吳音相媚好”即指翁媼對話而言,以吳語柔軟,“媚好”亦雙關。
[4]相媚好:這里指互相逗趣、取樂。
[5]翁媼:老翁、老太。“媼”,老年婦女的尊稱。《史記·高祖紀》“劉媼”下《集解》:“孟康曰:長老尊稱也。左師謂太后曰,媼愛燕后,賢(當脫一‘于’字)長安君。《禮樂志》:‘地神曰媼。’媼,母別名也,音烏老反。”
[6]鋤豆:在豆地里鋤草。
[7]織:編織,文中指編織雞籠。
[8]無賴:賴這里指頑皮、淘氣。無讀“wu”,二聲。雖似用口語寫實,但大兒、中兒、小兒云云,蓋從漢樂府《相逢行》“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化出,只易三女為三男耳。末句于剝蓮蓬著一“看”字,得樂府“無所為”的神理。“無賴”,見中卷秦觀《浣溪沙》注[1],本不是什么好話,這里卻只作小孩子頑皮講,所以說“最喜”,反語傳神,更覺有力。這類詞匯語意的轉化,后來小說戲曲中常有,如“冤家”“可憎”等等。[3]
[9]臥剝:趴著剝(蓮蓬)。
[10]蓮蓬:蓮花開過后的花托,倒圓錐形,里面有蓮子。
《清平樂·村居》意思:
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剛剛飲罷酒,親熱地在一起悠閑自得地聊天。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門口編織雞籠。最有趣的是三兒子,他是那么調皮地玩耍,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賞析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清平樂·村居》寫作背景:
由于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南歸以后,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閑居達二十年之久。作者長期居住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農民也有較多的接觸。所以在《稼軒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清平樂·村居》鑒賞: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檐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里,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后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臥”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