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墓門
《墓門》為中國先秦時代陳地漢族民歌?,F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詩經《墓門》的全部內容。
詩經 《墓門》原文: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墓門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詩經 《墓門》譯文:
墓門前長著棗樹,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這個人是不良之徒,國中的人無不知曉。知道他居心險惡卻不加制止,很早以來就已這樣糟糕。
墓門前長著梅樹,貓頭鷹聚集在樹上。這個人是不良之徒,唱支歌兒把警鐘敲響。告戒的話充耳不聞,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
詩經 《墓門》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斥責品行邪惡的統治者的詩?!睹娦颉分赋觯?ldquo;《墓門》,刺陳佗也。”陳佗為春秋時代陳文公之子,文公死后,陳佗之兄桓公(名鮑)繼位。據《左傳·桓公五年》載:“陳侯鮑卒。再赴也(發了兩次訃告)。于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亂作。”陳佗在桓公病中殺太子免,桓公死后他又自立為君,陳國大亂,后來蔡國為陳國平亂,終于誅殺陳佗。據《詩序》,這首詩就是針對陳佗而發的。
但是,由于《毛詩序》中又有“陳佗無良師傅,以至于不義,惡加于萬民焉”數語,鄭箋孔疏曲為之說,遂生出了岐義。詩中的“夫”,即彼,猶言那個人,就是指陳佗,但毛傳卻釋為:“夫,傅相也。”鄭箋則云:“陳佗之師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國人皆知其(按指師傅)有罪惡而不誅退,終致禍難。”孔疏進一步發揮道:“陳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師之教,故有此惡……故又戒之云:‘汝之師傅不善,國內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惡傅就良師也。”經過這樣的曲解,這首詩的矛頭所向就從陳佗轉到了他的師傅身上??资枰环矫娣Q陳佗之惡“由其師傅不良,故至于此”,一方面又稱“故作此詩以刺佗”,明顯地不能自圓其說。鄭箋云:“不義者謂弒君而自立。”孔疏謂:“不義之大,莫大于弒君也。……陳佗弒君自立之事也。……陳佗所殺大子免,而謂之弒君者,以免為大子,其父卒,免當代父為君,陳佗殺之而取國,故以弒君言之。”既肯定陳佗為竊國弒君之元兇,罪莫大焉,而又歸咎于師傅之不良,期望陳佗誅退惡師,懸崖勒馬。這種荒謬的倫理邏輯只能暴露出箋疏作者為統治者開脫罪責的意圖,統治者即使有弒逆之行,也要讓別人為之承擔罪責,這或許是溫柔敦厚的詩教使然。胡承珙《毛詩后箋》指出:“若在桓公卒后,則佗已身為大逆,而尚鰓鰓然追咎于其傅之不良,縱罪魁而誅黨惡,無此斷獄之法。”可謂切中要害之論。
在宋代興起的獨立解經的疑古風氣中,有些學者已經認識到傳疏的曲解之處。蘇轍在其《詩集傳》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陳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亂。是以國人追咎桓公,以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門》刺焉。夫,指陳佗也。佗之不良,國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誰為此乎?”姚際恒稱蘇氏“可謂善說此詩矣”(《詩經通論》),吳闿生《詩意會通》也指出《毛詩序》“無良師傅云者”,“與詩‘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詩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豈有以斥師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說詩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詩為刺陳佗者,如朱熹《詩集傳》即稱:“所謂‘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讀風偶識》也認為“以《墓門》為刺陳佗則絕不類”,“此必別有所刺之人,既失其傳,而序遂強以佗當之耳”。
作為一首政治諷刺詩,此詩僅兩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齊言的詩句斬截頓挫,傳達出指斥告戒的口吻。兩章的開頭以動植物起興,其象征意義耐人尋味,表現出詩人對惡勢力的鄙夷、痛斥,但國家依然壞人當道,多行不義,故每章的四、五兩句以“頂針”手法將詩意推進一層,轉為感嘆,憂國之意可感。此詩可謂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有關詩經愛情名句閱讀推薦:
1、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2、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4、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月出》
5、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6、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7、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8、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9、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10、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