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散文3篇
粽子的散文篇一:母親的粽子
端午節這天,老家一帶的風俗是不燒晚飯的,光吃粽子。我家當然也是一樣,母親能把時間扣得很牢,基本上在傍晚前能將粽子裹好并且下鍋煮了。小時侯家里的灶頭是磚土褙的,鍋子也很大,一鍋可以煮很多。母親習慣取一些干的稻稈用水淋濕墊在鍋底,然后再放入粽子、加滿水,母親這才開始坐到灶下生火燒。母親煮粽子的時候,似乎不像裹粽子時那么認真,總是一邊逗著我玩一邊燒火,但是她動輒往灶孔里掃去的目光讓我感覺到母親的專注。煮粽子的時候總是讓人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陣陣夾雜著粽葉、棕櫚葉、糯米、稻稈等香味的熱氣從鍋蓋的邊沿冒出來,香味四下飄散開來,讓人舍不得走遠半步,生怕剛一走開粽子就熟了似的。母親看到我這樣的神情,則總會催促我出去玩一會兒,母親說小孩子不能站在鍋子旁等吃的,否則長不大,即便長大了也沒出息。而我則帶著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心態出去找小伙伴去玩,不知道是因為大家幾乎都在一個時候煮粽子的,還是我實在太掛念著母親在煮的粽子了,我感到無論走到哪個弄堂小巷,到處都飄散著淡淡的粽香。
盡管惦掛著家里的粽子,但是小孩子一玩起來往往是一下子就忘記時間的,等我回到家的時候,母親往往已經把粽子煮熟了。母親煮熟粽子后總會先取兩三個三角粽出來,放在一邊涼卻,這粽子涼卻哪兒有這么快啊?外面看似不太熱了,里面還燙著呢!我每次都是迫不及待地剝開來往嘴巴里塞,一口咬下去,燙得張大嘴巴哇哇直叫,已經放學歸來的哥哥姐姐則幸災樂禍地在一旁看著我,壞壞地笑著。吃熱粽子對我來說,其實是一時的新鮮而已。其實,我更喜歡吃冷粽子,粽子煮熟后,母親會把粽子連水儲進大缸,這樣粽子的水分不僅不會散發掉,而且還能使糯米更加充分地吸收粽葉和稻稈的香味。尤為重要的是,可以延長粽子的保質期。冷粽子因為不再燙人,所以能更加清晰仔細地品味其中的味道。所有的香味里最特別的當屬是稻稈的香味了。稻子生在夏季收在夏季,本已帶有很濃的太陽氣,而且割下后還暴曬過,太陽氣就更濃郁了。煮過后的稻稈會把這些氣味融進水里,滲進粽子里,帶著這香味的粽子是我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吃到過的。直到前些年,我在杭州吃到了一款“稻香仔排”的菜,其制作過程就與母親的粽子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只是添加的調料似乎太多了些,使這天然的太陽氣有些失真了。
長大后終日忙于生計,端午節的概念也逐漸在腦海里失去原本動人的色彩,而母親也已早早地離我而去。又是一個端午節,妻子很賢惠地買了幾斤糯米和粽葉說要裹粽子,結果搗鼓了半天,終究還是以失敗告終,最后不得不倒入電飯煲扎扎實實地煮了一鍋糯米飯,這才避免了將這些糯米倒入垃圾桶的慘局。吃著妻子做的糯米飯,我突然想,母親,又何嘗不是我記憶中的粽子,用香糯人生為我包裹了整個美好的童年記憶。
粽子的散文篇二:永遠的粽子
鄉下過節,自有鄉下的 特色。樸素、淡雅,卻又實在。比如端午節,就是民間非常重視的 傳統節日。每年的 五月初一這一天,整個村子家家插艾蒿,掛葫蘆,初五這一天,吃粽子,一家老小團團圍坐,一邊看電視,一邊包粽子,有說有笑。特別是 小孩子們,還披戴上五色花線,說是不招長蟲,有的還 把五色花線綁成小苕帚,掛在脖子上,說是可以辟邪祛病,家家門前插的 艾蒿是 一種藥草,用艾蒿水洗身子,可以治潮風嘎達。
我們北方過五月節,不比南國,有賽龍舟的 熱鬧場面,但節日的味道也 別致。
我是很 喜歡吃粽子的,看著那一個個葦葉包起的 小巧玲瓏的 粽子,就有一種親切感,不用說吃到口里的那黏黏的甜甜的爽口的滋味,單是那特有的葦葉的 清香,便叫人品嘗不夠,更何況又加上一種樸素的懷念之情呢。那些年,雖然平時日子過得苦,可是,過五月節,卻是 非常的講究。頭一天晚上,拿出泡好的粽子葉和江米,江米一般要泡上24小時左右,江米泡得透,煮時也就愛熟。一家人坐在窗跟底下,或倭瓜架下、葡萄架下,借著籬笆墻的 影子,包著江米葦頁的清香。還有的東西兩院兒湊到一塊兒互相幫個手,一邊包粽子,一邊嘮些家常里短新聞舊事。粽子包好了,磕也嘮的差不多了,時間也不早了,便各自回家去。
第二天,就是五月節了。家家都趕早起來,吃粽子,吃雞蛋,我成家以后,因為某中原因,過節不常包粽子。自己不包,也要繼承傳統,好在可以隨時去買。從集市上買來的粽子,因為是商品,各個棱角分明,真受看,吃起來口感也不錯。
隨著節日腳步的臨近,我因為粽子的緣故,又想起已故的父親來,記得父親臨走的那一天,剛好是五月初四,也不知為什么,那一年,我家早早包好了粽子。那天早晨八仙桌上放著煮熟的一碗粽子,父親因為有事出門兒,沒來得及吃一口,就匆匆上路了,結果一去未回,想不到,這粽子對我來說,又多了一層紀念意義了。
也許,有內容沒有形式,內容就沒有依托,形式與內容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繼承。
粽子的散文篇三:端午的粽子
“龍船下水喜洋洋”。在書上,或是電視里,常會看到這種慶祝端午佳節的熱鬧場面。
家鄉板溪,坐臥在兩山的夾縫里,這里既無大江,也沒有大河,因而在端午,也就領略不到鼓樂喧天,龍舟競渡的熱鬧場景。不過,這并不會削減我對端午的渴盼之情。因為,我們這里的端午,有粽子。地地道道的粽子。我以為,在端午,只要有粽子吃,那么與端午有關的活動,都可以忽略不計。
我似乎與糯食有緣,每每見之,則心向往焉。糍粑,湯圓,米酒等。粽子,則更不能例外。見粽子,必會讓我兩眼放光,胃口大增,即使把肚子吃成了一只只肥胖的青蛙,也不輕易割舍。以至于過后兩三天不進食,也不會感到饑餓。
小時家庭貧困,即便是在端午,在我家也很難吃到粽子。不過對于我,卻從不缺少這口吃食。我家包不起粽子,不擔心,我干媽家有。干媽家家境較為寬裕,每年的端午節,粽子是少不了的。端午一旦到來,我就會叫我媽給我準備一包餅干,或者自家采制的切面,去給干媽家“打”端午。有時,是什么禮物也沒帶,堂而皇之就去了。而干媽對我的到來,是滿心的歡喜,似乎是特意為了我,一個小小的客人,早早地將粽子做好了。等我一到,先撕開熱氣騰騰的粽子來,直往我嘴里塞。我也絲毫不客氣,像幾天未進食似的,狼吞虎咽起來。哽出了好多眼淚水。有粽子吃,自然有些舍不得回家,于是便會在干媽家呆上幾天。待到實在應該回家時,還不忘了往包里揣幾個。
家境好轉些后,端午時節,可以自家包粽子吃了。吃得多了,不知不覺,就吃出了脾氣。小時吃粽子,或許與饑餓有關聯,并不在乎其味。而現在,開始講究其口味了。好吃的粽子,用現在一種時髦的說法,應該叫純天然,綠色食品。糯米,是大糯米,經過精心篩選,顆粒飽滿,如雪般潔白;包制的材料,是粽粑葉和棕樹葉。粽粑葉需寬大,嫩綠,綠得光鮮,亮麗,在水中浸潤得滋柔。用棕樹葉包,著力面寬,力道勁,包出的粽子則緊湊,無縫隙,棱角分明。否則,粽粑角上就會出現“白眼”(露出糯米),既礙觀瞻,也會使粽子去了幾分味道。包好的粽子成串成串的,看上去酷似發酵的葡萄。粽子做成,在老遠,便可聞到一股糯米與粽葉混合的香味。拆開粽子,可見粽子表面光潔而滑膩,像蒙著一層油似的,如少女噙的眼淚,晶瑩欲滴。粽子未入口,先吞幾節喉嚨,實在讓人垂涎。而入口的感覺,是細刷,柔嫩。越嚼,越有一股甜甜的余味。
“吃粽子,灑白糖”,這是較為普通的一種吃法。但我吃粽子,不灑白糖,而是蘸辣椒醬。辣椒醬必有姜,蒜瓣,再添少許味精及醬油調制。粽子蘸上辣椒醬,紅白相間,色彩鮮明而可觀。入口后,淡甜與辛辣融合成味,奇異而獨特,極易下肚。有時額上滲出汗水,嘴里發出“咝咝”的聲響,卻是吃得更上勁的時候。
吃慣了家鄉的粽子,再吃外地的粽子,就覺得索然寡味。比如我吃到的貴陽粽子,他們大多用絲線,或者塑料繩索包扎,而且粽葉多是發黃,無光澤的,看著有些礙眼。糯米顆粒鮮明,沒有多少的粘連,嚼在口里,如啃沙石一般;再如廣州的粽子,居然有用類似桐子葉的其它樹葉子來包,而且,里面還參拌肉呀雞蛋呀之類的,嚼在口里怪怪的,都想吐了,實在是沒什么味道。
真個是,家鄉的,沒說的。一個詞,安逸。
去年臨近端午,我特意去山野采摘了肥美的粽粑葉,準備帶回家叫母親包粽子。沒成想母親卻說,我家今年不能包粽子。原因是我年輕的妻子剛去世,三年之內不能包粽子。我還不曾聽說有這樣一種忌諱,暗想不但白費了力氣,連今年的粽子也吃不成了。不過后來的情形是,自家不能包粽子,卻比往年吃到的粽子都多。族里人,還有親戚處,凡知道我家今年的情況的,紛紛將做好的粽子送給我家,讓我美美飽了個口服。當然,我沒能忘掉妻子,拿一些到她的墳前,與她共享。雖然妻子不能吃到,但我想,這也算是對她的一種祭奠和懷念吧。
今年是妻子去世的第二年,端午節時,我家同樣是不能包粽子的,不過我不擔心,在這個端午,我會吃不到粽子。
看了粽子的散文還看:
1.關于粽子的散文
2.名叫我愛粽子的散文
3.端午節的散文
4.關于粽子的英文小短文
5.端午節抒情散文
6.端午情懷散文
7.關于端午節的抒情散文
8.關于端午的名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