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家的散文
回家的路,總是那么漫長。車外的一山一水,逆著我的童年,把那夢里的故鄉,編織的是如此的真實。關于老家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老家的散文篇,希望你們喜歡!
關于老家的散文篇1:記憶中的老家
我的老家是太行山脈狼牙山下一片平原的小村莊,兒時我經常回老家渡過學生時代的寒暑假。那里是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我對老家有著深厚的感情。隨著時間的變遷我只記住一些小事,以告慰我的心靈、告慰我的祖輩:我沒有忘記你們。在我們村子里姓劉的絕對是一大戶,而且都是親戚。每逢回到老家拜訪長輩都需要幾天的時間,同輩的兄弟姐妹隨處可見,真是其樂融融。
我家的老宅是一套典型的四合院:兩扇高貴的大門打開后,映入眼簾的是一排高大的屏風。正對面的北房三間耳房兩間,西房兩間是自家的牲口棚,東房兩間。從住房來看祖輩是一個比較富有的家庭。
幾十年前的我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小孩,清晨爺爺奶奶還沒收拾屋子時,我已玩耍在鄉間的小路上。看著家家戶戶的炊煙隨風飄動,聞著老家飯菜的味道,聽著濃重的河北口音在相互問候……鄉親們極其純樸,那時與全國一樣,生產資料和食品極度匱乏。盡管如此無論你走進哪一家,都可以享受到屬于那個年代的美味佳肴,就是現在的純天然綠色食品。
中午時分艷陽高照,鄉親們托著疲憊的身體,面目表情略帶倦容,手拿肩扛農用工具回到家中。享用與早歺毫無差異的午歺后,會很快進入午睡時間……
生產隊鑄鐵大鐘急促的敲打聲,驚醒了剛入睡的農民們,預示著下午的勞作又要開始了。此時的我也會跟著大人們一起到集合地點,聽從小隊長分配具體農活。年復一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重復勞作。他們經過二百多天的辛苦勞動,換回一年的口糧。豐收的成果就是在老宅子房頂多出一屯子一屯子的包米、山芋、花生。我做為不勞而獲的孩童時代真是樂此不疲。每當想起幾十年前的老家,仍然激動不已。因為老家的房子記載著很多的故事,老家的水哺育著我們長大,老家的袓墳沉睡著我的袓輩,老家的大山記載著無盡的回憶……
關于老家的散文篇2:綠樹掩映的老家
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農村老家,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讓我興奮不已。
我走近村莊,來到村對面的小山坡上,眺望村莊里的房舍,藍天,白云,綠樹,碧水,交相輝映,俯仰生姿。
空氣里都帶著熱情,如甘醇的老酒濃香醉人。淳樸的農村,古老的像一個悠遠的夢。那種來自大自然的純凈,明艷,溫馨和樸素,就像是一首絕佳的田園詩。
現在的農村生活富裕了,許多人家的孩子在外面打工,掙回了錢,回到家蓋起了小洋樓,這在上世紀是想也不敢想的事,也還有極少數的人家仍住著水泥磚墻蓋的瓦房,這高高低低的組合,形態各異的房屋組成的村莊,就像是張大千的小水墨畫。公雞帶著母雞,母雞帶著子女“一家人”悠閑地散步,覓食;狗卻蹲踞在馬路邊的樹蔭下吐舌沉思,對于進村的行人不屑一顧,偶爾也有個別熱情的 ,“旺旺”的招呼著客人;蛀蝕斑斑的老槐樹一副久經世故的哲人形象,弓背駝腰,向人們訴說著世事的滄桑;還有那不可一世的白楊樹,頂天立地的高傲的矗立在村莊里。地里幾個勞作的農民熱情的和我們打著招呼,述說著我離開村莊后,這么多年家鄉的變化。
我信步走進村莊,有著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夏日的陽光懶洋洋的,卻是那么的熾熱,烤的大地熱烘烘的,微風吹過,熱浪嘭臉,高大的楊樹葉子也耷拉著腦袋,有幾片葉子悄悄地離開母體投向大地的懷抱;村外的田里也是張著大嘴眼巴巴的等待著雨水,地里的勞作的農民也只得提前回家。但房屋周圍卻仍然綠意婆娑,向日葵颯爽英姿卻謙遜的低著頭;紫紅的月季、鮮紅的大麗花紅紅火火,把農家的院子也裝點得的熱熱鬧鬧。
村東頭幾棵老槐樹依然那么剛強,濃密的樹蔭下幾個上了年紀的人正坐在樹下閑聊,我信步走了過去,和他們打著招呼,他們中大部分還能記得我的,還有能叫出我的乳名的,連忙起來讓座。我說“你們在說些什么呢”“也就是閑聊,說說這些年來我們莊上的變化”一陣寒暄之后,我問起了這些年莊子上的事,這下老人們打開了話匣子,七嘴八舌的說起了我走了以后,家鄉的變化怎么怎么大。我家原來的鄰居王大爺今年都八十出頭了,身子骨還那么硬朗,一時都不閑著,幾個女兒家都很富裕,不讓老人再干什么,可他呢就是不肯,老人曬得黑油油的,自己種種菜,還喂了幾只雞,說是好下蛋,老人的生活自給自足,怡然自得,多么幸福。劉叔接過話茬說“林子,你到他家菜園去看看,里里外外種滿了蔬菜瓜果,菜園四周有向日葵,園子里有山藥,大蔥,韭菜,黃瓜,茄子,西紅柿…..根本不需要到街上去買菜,都是綠色的,比你們在街上賣的那些菜要好多了。”
看得出來老人愛這片土地,不是因為它有多大,而是他孕育著無數的生命;愛這一片土地,不是因為它有多寬廣,而是通過它我可以看到老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張大爺說“林子,你回來也看到了,莊子里很多人家蓋起了兩層小洋樓,家家都打了壓水井,裝上了太陽能,洗澡不用愁,還裝上了空調,我們晚上再也不怕熱了,老人趕緊起來從壓井里壓出一瓢水端到我的跟前說孩子你嘗嘗。”我連忙接過水瓢,那水清澈,甜美,純凈。老人說“我們這井里的水是不是比你們那自來水要好喝呀。”本來不渴,我還是用喝了一口“哇,涼意浸人,還甜絲絲的。”我想它一定會凈化我的心靈,洗禮我的靈魂。老人們都說,現在的好生活都要虧黨的政策好呀,現在的年輕人是趕上了好時代,我們也搭上了這趟末班車。
是呀,家鄉的山水、花草、樹木和淳樸憨厚的人,組成的不僅僅是一幅田園的水彩畫,更是我們久久尋覓的“世外桃源”,這里有的是淳樸、善良,沒有的是城里人的狡詐、欺騙;有的是空氣的清新,沒有的是城市的污濁;這里有的是收獲,沒有的是相互攫取;這里的人沒有一絲的遮遮掩掩,沒有半點的虛虛假假,沒有城里人的那種世故、圓滑,回到故里,與其說是探親,倒不如說是我對塵世的一次避難。
我的同事說:“什么時候貧窮與落后都是農村的主旋律。”那你錯了,盡管這里沒有城里的燈紅酒綠,沒有城里人的醉生夢死的娛樂天地,但是,這里的人們比我們活得充實。現在的交通發達,村村通工程,連接了千戶萬家;衛星接收器取代了往日的天線,和城里人一樣看上了有線電視;寬帶進萬家,農民在家里就可以國內外大事,農民們再也不用愁,坐在家里就可以把農副產品給出售了。新農村建設使得農民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李大爺還饒有興味的告訴我“林子,我家那個小孫子經常鬧著要回來和我們住在一起,說我們這里空氣好,吃得又都是什么綠色食品,一點也不比城里差,哈哈……”老人的臉上綻開了花。家鄉人們的生活簡單而又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的確,城里人忙忙碌碌而又緊張的工作,加之都市的嘈雜,讓人心煩意亂,經常走出家門來到農村,感受村莊綠樹環抱、小溪潺潺、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田園生活,享受淳樸的民風、和諧安寧的農村新天地,那將是一種多么令人愜意的事啊。
午飯后,小憩了一會,帶著鄉鄰送給我的農副產品,依依不舍的告別了老家,離開了那個曾給我許多夢想的村子。走到村南的山崗,回望綠樹掩映的村子,我想起了孟浩然的詩《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一幅美好的田園生活畫卷又展現在我的眼前,我一定還會回來的。
關于老家的散文篇3:老家味道
我電腦的桌面更換了很多次,但這一次的用了很久,到現在也不舍得更換——這張照片是老家的全景,每當工作閑下來的時候,靜靜地看著照片發呆,想著曾經在照片上每個地點發生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卻又變得那么遙遠。
這張照片在別人看來毫無意味,卻常常勾起我回憶。一條路蜿蜒曲折,從老屋開始盤旋而上到炎山村,然后又盤旋著通向昭通城市的方向。照片上,路的末端消失在大山和藍天之間。這條路原來是土路,坑洼不平,很難走,如今已經是柏油路。從炎山村到老家的那個村,原來是沒有公路的,現在已經修通兩條公路,并且都在硬化中,很快就會有路便捷的通往集鎮、通向城市。看著照片,很多時候不得不感嘆社會發展快速,也感慨時光流逝,很多人很多事也都永遠的留存在了過去,過去出行難的問題也很快會一去不復返。想當年交通不便,進城讀書至少要花一天多的時間,頭天就得趕到集鎮上住宿一晚,第二天一早還得耐心的等候一天一趟的客車。客車來了,拼勁擠上車,運氣好的時候能有個座位,運氣不好還得站著。如今,多次回去,從城里出發,自己駕車不堵車的話,到老家也就三個小時左右,好幾次回去辦事往返也都只是一天時間。
當年從集鎮到家沒有公路,讀書走的那條路很窄很陡,但那時候走得習慣了,健步如飛,一天讀書或是到集鎮辦事跑兩個來回并不覺得怎樣。那條路沿途又很多的大核桃樹,走累了可以坐下來歇歇,時常會有不少的人聚集在大核桃樹下,打牌閑聊或是靜靜的休息。讀書的時候,每天奔走在路上,并沒覺得有什么特別,后回去才發現,原來人們經常聚集休息的地方,大核桃樹不見了,地方也變了樣子。原來人們經常聚集的兩個地方,一處修公路砍了大核桃樹,另一處是去年“803”地震后接連幾天大雨導致塌方,上面滾落的巨石直接砸在大核桃樹上,毀了。在自然災害的面前,一切都顯得那么弱小。當年的那棵大核桃樹,多少孩子放學歸來的途中在那里憩息,頑皮的孩子還爬到樹上,倚靠著巨大的樹叉睡覺呢。為此,早就有人建議樹的主人砍掉大核桃樹,以防止頑皮孩童摔傷,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棵樹一直保留著,也不曾聽說哪家小孩從樹上摔下來的事情發生。倒是秋季學期開學時,核桃掛滿枝頭,放學歸來饑腸轆轆的孩子們經常“偷”食果腹。善良的老鄉們普遍認為,凡是能生吃的東西,孩子們偷吃一點無關緊要。
“803”地震后的那次塌方,徹底的阻斷了剛修好不久的公路,后來政府出面再次修通,但塌方滾落的巨石,漫山遍野全是,早就不是印象中的樣子。記得幾年前回去,和生活在老家的一個朋友說,我發現老家的地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說那是我記錯了,歷來都是這個樣子。不忍說他錯了,常年生活在那里,每天變化一點,細微的變化逐漸改變了他的記憶,還以為歷來如此,這大概也能算著“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佐證吧?我不知道我會走向一個什么樣的未來,但我知道我從這里出發,我深刻的記得這里原來的樣子,在這里生活那么多年,很多很多的記憶,可能都已經隨著時光流逝,早已經沒有了記憶,誰也無法回避遺忘的事實,誰都不可能帶著全部的記憶走向未來,誰都不可以完全的忘記過去。歲月提純后,絕大多數都是美好的過往,因為那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過去。
在外工作的老鄉們,為了交流感情建了一個微信群,大家聊聊工作,偶爾吐槽一下時弊,最多的卻是談論老家,有時候,大家談論自己小時候的種種經歷和遭遇,有時候,大家對家鄉的建設發表一些看法,提出一些建議,同時,大家也會暢想未來老家的發展。大概最具有誘惑力的是:每到時令,恰好在老家的老鄉就把時鮮水果、小吃和土特產照片發上來,引得在外老鄉的嫉妒羨慕恨。這最大的誘惑在于她勾起了大家的回憶,這一回憶不要緊,緊接著大家馬上就會聯想起一連串的事情來,感嘆一聲,都怪那熟悉的味道。其實,我們都深切的知道:關于老家,耳畔的鄉音能勾起回憶,熟悉的場景更能讓人感懷,這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老鄉情結,也不難解釋為什么會“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了。
不久前,炎山中學陳大忠老師等人拍攝了很多溶洞的照片發在群內,非常漂亮,于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陳老師都說是老家某村的溶洞,大家都很驚訝,視為奇觀。緊接著,昭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周興旺庭長帶著幾個攝影愛好者,受一家旅游公司的委托也去炎山溶洞,從照片上看,他們一定是手腳并用匍匐著才勉強的爬進洞里,拍攝了很多照片。前段時間我剛好去過大關黃連河溶洞,從照片上看,炎山的溶洞景觀遠勝于黃連河溶洞,聽說炎山有溶洞的地方還有好幾處,可惜山遙路遠,旅游開發還有不少困難,更遺憾的是當地不少人,不懂得珍惜肆意破壞。世事總是很奇怪,正如堂堂佛教圣地的敦煌石窟,相當一段時間內就是由道士來掌管,面對不經意間打開的洞窟,王道士根本不以為然,隨后終于被人、被外國人輕易的“買”走。所以,有價值的東西,需要有價值觀念的人去發現、去發掘、去發展、去守護,落在常人手里,就毫無價值,而更深遠的價值和意義,更需要長遠的眼光才行。
我老家所在地廟灣村,整村處在一個滑坡體上,好在近些年來政府大力扶持,退耕還林的效果也還不錯,老百姓種植了很多的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木。一到夏天,放眼望去,蓊蓊郁郁的滿是綠色,房舍基本淹沒在高大的樹林之中。好幾次我傻傻的想,這里的老百姓,真正的出路還在于整體搬遷,雖說故土難離,但那也不過是情感上的原因,從利于人的發展的角度出發,還真應該走出去。如果真能這樣,這里經過幾年或是十幾年的保護,一定會成為一個原始森林,人類曾經在這里活動的痕跡,很快就會在時間的長河里磨滅。
寫到這里讓我想起一件事,韓國的一名檢察官,曾經因為違法被判入獄一周,在那一個星期里,他深刻的思考了自己的過失,也有充足的時間反省人生中的種種迷茫,于是他得到一個啟示:浮躁的時代,很多人都需要一個認真靜下來的時候,認真思考人生得失,平靜一下喧囂鬧市不曾安寧的心。出獄后,他辭掉檢察官職務,辦了一個收費的“監獄”,不少的富商和官員都可以報名繳費在他那里安享一周的“監獄”生活,從而讓更多的人理解生活的美好,反思自由的珍貴,珍惜擁有的生活,據說生意火爆。對此不必考證真偽,但是我想,老家離城市那么遠,又有一些不錯的旅游資源,還積淀了著不錯的歷史文化,如果可能,向韓國的檢察官學習,建設一個“寧靜人心遠離浮躁”的體驗館,讓來這里的人有機會感受和參觀這里的自然人文景觀,然后再用一點時間,斷絕與外界的任何聯系,面對大山,完成一次深刻的生命與自然的對話,反省以往工作生活中的種種不必要,那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說,現代人,尤其是生活在喧囂城市的人們,真應找個時間和機會,遠離現代文明,找個僻遠的地方,真正切切的感受和體驗一下。也許,短暫停留帶來的思考,會真切和深刻得多。小時候,面對巍峨的高山,我認為,世界也就那么大,至少不會超過我眼睛所能看見的地方,后來才知道,世界那么大,那時候真是愚蠢至極。但回頭又想,以我現在的認識,是不是也想孩提時代一樣,同樣愚蠢的認為世界只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同樣也是狹隘的。現代文明給了我們很多的迷惑、困惑和疑惑,而真正給我清醒思考和認識的就是兒時記憶中的大山,千百年屹立于斯,歷經風吹雨打,耐得寂寞忍得苦寒,如今依然蒼涼原始、平淡如常。真正久遠的東西,也都是平凡的東西,真正不輕易改變的東西,才是有價值的東西,真正不容易被開發的地方,才能蘊藏深遠的意義。所以說:“平凡簡單,安于平凡真不簡單。”
看了“關于老家的散文"的人還看過:
1.關于歌頌家鄉的散文
2.關于故鄉的經典散文
3.關于懷念故鄉的散文
4.關于描寫故鄉的散文
5.關于家鄉變化的散文